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光明日报]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4.11.23

近日,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届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求是学术”书院系列论坛之一,由该校教务处和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指导,明德书院主办,新民书院、求是书院、崇实书院、明理书院、远见书院协办,累计参与师生800余人。

16日上午,明德琢玉学生论坛开幕式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致开幕辞。

林尚立表示,“以学为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发展方向。“以学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学生成长为使命。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学术研究者、学术创新者,要实现学习、研究、创新三位一体。学校重塑新型书院体系,构建本研贯通的学术训练体系,开设“求是学术”育人育才项目,着力搭建赓续不断的学术实践平台,打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为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撑和助力。

林尚立表示,本届论坛旨在探索书院-学院-研究院充分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学术切磋、人格互赏为基本内容的师生从游共学平台,促进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段的知识交流和思想分享,构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创新向上的学生学术共同体。希望全校青年学子能够立志于学,努力成长为具有学术精神、科学精神的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家。

本届论坛按照训练梯次分为“学术书评与读书报告”“学术论文报告会”“‘求是-强国’学术项目中期答辩会”“优秀学位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四大版块。

在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艺术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13名学生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围绕法哲学研究、绘画意象、抗战史、认识论、中国古代文学、当代中国宗教、历史地理学等主题作学术报告。

《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22级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学生王子男参加论坛后表示:“‘琢’是学习、开拓的过程,是精细、提高的过程,是启发、思考的过程。本届论坛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汇聚到一起,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其它学科的研究思路,也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学科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1级强基计划哲学专业学生陆晨阳认为:“在学生论坛中,奖项、入围与否都不是最重要的,老师的评议意见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学术书评分享会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历史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国学院、文学院的15名学生分享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简明清史》《历史学家的技艺》《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生命是什么》《妇女之过去与将来》《“以民促官”与“求同存异”——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与基本经验》《生民》《汉书·艺文志》《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假面的告白》《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历史学家的技艺》《爱欲与文明》等书籍、论文的体会。

“如果说学术论文是在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自己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产出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那么读书报告就是我们输入、积淀,转化为自己思维体系一部分的第一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2级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曾馨月这样总结自己参加读书报告点评会的感受。

“学术研究的深度往往建立在对原始文献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分析之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2级“新媒体运营-数据管理”双学士学位实验班学生张蕊认为,学术书评分享会不仅展示了同学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文本的细致解读,更体现了大家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学术问题的独立思考。

在“求是-强国”学术项目中期答辩会上,11支“求是学术-强国”项目团队汇报了项目自启动以来的进展,并介绍项目未来的研究规划。

优秀学位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邀请了甘居正、兰哲同、李格非、吴世强等四位获评2024年北京市高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作者从选题策略、资料搜集与整理、论文结构搭建、写作技巧运用,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写作过程中的挑战等多个维度,结合自身写作经历分享了宝贵经验。

本届论坛共收到83篇学术作品,29位教师和8位优秀研究生以手书形式参与批阅,编辑两册《第二届明德琢玉本科论坛师长手书评语》。论坛启动前,书院举办了7场学术写作讲座与沙龙,涵盖书评、读书报告、学术论文写作诸方面。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编辑:梅文洹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