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负责人黄建平在野外进行试验。学校供图)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负责人黎明在进行雕塑创作。学校供图)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成员在检查云雾水采样器。学校供图)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这句话,来自人们口中的“拼命三郎”——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2009年,怀抱着远大的志向,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立德树人、刻苦钻研,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科研事业。
斯人已逝,壮志长存。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7月,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近5年来,共认定了两批次401支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领着广大高校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谱写了一曲曲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时代之歌。
敢为人先,勇攀创新高峰
万米钻机在大庆地区开展应用,创造了地质科学钻探亚洲纪录;旋转加速度计式重力梯度仪,完成了国内首次航空重力梯度仪飞行试验……
如今,黄大年未竟的事业依然在延续。在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常常直到深夜依然灯火明亮。他生前所在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接过接力棒,坚持不懈钻研攻关,勇攀创新高峰。
“5年来,我们时刻不忘总书记的重托,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从本职岗位做起,根植沃土,赓续前行;弘扬精神,教书育人;传承事业,创新发展。”现任团队负责人刘财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看家本领。创新高峰意味着抢占科技前沿。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其高水平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引领创新发展责无旁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领衔的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教师团队,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要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争取6G主导权!”5月17日,张平在2022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充满自信。
3G以前,国际的移动通信制式是FDD,话语权和主导权都在西方少数国家手中。张平和团队临危受命,在国内开展4G TDD系统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从0到1”突破移动通信基础理论,提出核心技术、研制试验系统、制定国际标准,为我国提出的TDD技术作为国际主流作出了基础性贡献。随后,团队积极推进5G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我国抢占通信技术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9年以来,张平又带领团队向6G发起了冲击!他们提前布局,主持了我国第一个6G方向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并重点针对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基础理论研究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方面的短板,研发了面向6G的智简通信样机平台,支持包括可见光通信链路在内的多种空口链路的高效连接。
近年来,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焦点问题。今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文指出,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半导体制造设备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卡脖子”的最重要抓手之一。而作为半导体行业根基的半导体材料,则是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短板中的短板。目前,市场上常规的光电子器件主要基于硅等无机半导体材料,且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数十年,追赶起来难度极大。
为此,南京邮电大学教授赵强带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上。
“和硅等无机材料相比,有机材料结构修饰灵活,柔性更强,由其写入的芯片甚至可以植入人体。”团队成员、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卫表示,团队集中研制新一代有机光电器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半导体材料“卡脖子”的窘境,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在半导体相关研究领域,只要转向一些新兴的二维材料,一经商业化便可获得巨大的收益。面对诱惑,赵强和团队成员却始终不曾动摇:“现在,这一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坐得了‘冷板凳’。”
半导体产业的问题,只是中国参与全球生产体系时,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出口管制而出现困境的一个缩影。在计算机、航天等诸多产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从飞船巡天到潜艇探海,从汽车的动力学部件到手机的光学塑料镜片……形态各异的塑料制品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现代文明的“皮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塑料成形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国之所需即为我之所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群带领的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数字化成形基础研究与应用前沿,引领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
“一流就是必须聚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李德群坚定地说。
目前,该团队已成为全球唯一能够自主开发材料成形系列模拟软件的研究队伍。研发的注塑、冲压、焊接和铸造等系列工业软件,成为国产成形模拟软件第一品牌。迄今为止,团队已研发出世界上最大的成形空间快速制造装备等系列成形装备,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立德立行,培育时代新人
黄大年每次出差前,都会给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回来后查看学习清单。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启发、有什么问题,这些是学生们的必答题。
黄大年带的2014级博士生张代磊,直到导师去世后才知道,自己当年的学费不是从学科经费里节省出来的,而是“黄老师自己的钱”。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育人贵在以师者的榜样精神,点亮学生的求学之路,引领学生找到为人之本。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好教师比比皆是。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在看望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的老教授、老专家队伍里,有一位头发花白,笑起来脸上带着两个“大酒窝”的老者。他,就是被学生们亲切称为“酒窝爷爷”的文学院院长孙郁。
孙郁领衔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是研究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孙郁的带领下,高旭东、杨庆祥等团队成员,立足中国实践,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虽为大学者,孙郁对教育教学工作却从不曾有分毫懈怠。他主动要求担任本科新生导师,亲自带领一届届本科生参观鲁迅博物馆,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感受文学史的深沉与博大。“孙老师把给学生上课看作天大的事情。”在杨庆祥眼中,即使是重病卧床化疗期间,孙老师仍然心系师生。每逢开学迎新或毕业典礼,文学院的所有学生都会收到一份孙老师精心准备的“寄语”,浓浓的暖意中娓娓道出真正的大学精神。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广大高校教师以黄大年为榜样,在“为学”上当表率、在“为事”上当典范、在“为人”上当楷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奋斗着。
上世纪70年代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就一直致力于守望蓝天的努力。团队奠基人唐孝炎院士言传身教,开创了“为人、为事、为学”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理念,并践行于教学实践中,她本人更是躬身亲为,在80多岁高龄时依旧坚守课堂一线。
如今,团队教风代代传承。张远航院士20余年讲授大气环境化学课程,倡导形成以国际学术前沿推动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培养方法;朱彤教授开创了多个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拓展本科生国际视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团队教师的矢志追求。
青年是科研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在中国农业大学果蔬加工教师团队的廖小军教授看来,要充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团队不断探索新型教学资源开发,建立了国内首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互动性,学生可进行参与式学习。
近年来,团队在果蔬加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和1个集成示范基地,3门课程获评国家级“金课”……团队几十年来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果蔬加工领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教书千秋伟业,育人万世丰功。
如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广大高校教师争相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教师岗位,不断谱写着立德树人的时代新篇。
心有大我,力扛时代重任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黄大年毕生的信念。
如今,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力扛时代重任正成为一种风向标,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动担负起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长期以来,无数科研工作者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延续着“西迁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微纳材料是当前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微纳尺度下,材料的各项性能会发生剧烈改变。随着社会发展对功能器械小型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系统探究微纳尺度材料性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单智伟等3位团队成员是世界微纳尺度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2009年,在国外深造多年的3人,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放弃海外优渥的科研与生活条件,聚首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
10余年里,团队深入开展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为抢占这一材料学科的世界学术高地争得了先机。
微纳尺度材料研究领域关系国防工业和国计民生。2017年以来,团队锲而不舍地开展系统研究,3项镁锂合金及1项AZ33M镁合金已列入国家标准并成功用于我国“浦江1号”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祝融号任务火星车等。团队结合陕西省作为最大原镁产地的地方特色,推动协助成立“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帮助涉镁企业脱困、转型和升级。同时,团队还孵化了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关于高纯镁制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金属镁产业链的质量和水平。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而在充满希望的神州大地上,个人与祖国“双向奔赴”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上演。
2003年,为响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号召,大气科学领域知名学者黄建平放弃了国外稳定的工作和优渥的生活,回到母校兰州大学,着手创建大气科学教师团队。
一流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一手的观测数据。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切入,经多方考察选址,最终选定在兰大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建站。
彼时,兰大榆中校区刚刚建成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团队成员就用绳子拉着人力车,沿小路把新购置的观测仪器一步步拖拽上山。寒冷的冬季,观测站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黄建平和团队成员坚持同吃同住在山上。
萃英山的黄土和积雪,无不见证着他们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努力。
廿载奋斗,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将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工作推至国际前沿,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团队跨学科探索,于2020年5月发布了基于动力—统计方法建立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在北京新发地、郑州、南京等地的疫情预测中得到有效检验。
报国之志需要坚守,更需要传承。
利用雕塑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为时代发声、为人民写真、为历史写照。从改革开放前的《艰苦岁月》《大刀进行曲》,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广州解放纪念碑》《开荒牛》,再到21世纪以来的《进延安》《大会师》,团队用文艺作品接续文脉,向世界展现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推动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是黄大年的志向和担当。
如今,这种志向和追求像种子一样根植在高校教师团队中,激励着广大教师学习创新理论、献身教育事业,真正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伟大事业中。
(原文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28日第01版)
(责任编辑:刘晓阳 崔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