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文学院高旭东教授
发布时间:2014-12-25
高旭东,1960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教授二级岗,文学院教授。1985年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山东大学首批破格副教授(1988)、首批破格教授(1992),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在山东大学第一次岗位评聘中被评为校聘关键岗位一级教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会长等职。
治学以来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246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主编教材、文集16种,为中华书局主编“比较文学与文化新视野丛书”10种。在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在新时期最早将比较文学转向比较文化,推出的《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1989河北人民社初版,2010北大社再版)被评为“国内外有关这个问题的第一本专著”,后来被20多家网站推荐为“《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书目》共50种” (主要是孔子、孟子、孙子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人的名著)。这方面的专著还有《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华书局2006)、《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安徽大学社2012)等,《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比较文学》等报刊认为《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以跨文化对话使得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焕发了生机。在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方面,早在与曾繁仁合著的《审美教育新论》(北大社1997)中,已经把美育与智育、道德、宗教进行了跨学科的比较。《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北大社2004)出版后产生重要反响,《光明日报》就本书专访了作者,这个专访被《新华文摘》以及人民网、搜狐等20多家网站转载,《中华读书报》、《北京大学学报》等报刊认为本书在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了拓展性的贡献,《中国图书评论》特辟专栏发表三篇文章讨论本书。加拿大的《维真学刊》、斯德哥尔摩大学Fredrik Fällman的《救赎与现代性》引用并评述了本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鲁迅、梁实秋研究方面,最早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起点应该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文学的当代起点应该从新时期开始,并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鲁迅与梁实秋,认为现代中国文学是以摄取西方文学开辟新路的,但是摄取西方文学的深层语法规则却来自中国传统文人强烈的现世使命感,因而造成了反传统愈激烈者传统承担越沉重的悖论。这方面的专著有9部,每一部都获得多位资深专家发表在报刊上的好评,其中《比较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人民文学社2002)并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完成国家与教育部项目2项,完成北京市项目4项,现承担北京市规划项目1项,并为“马工程”比较文学概论首席专家。7项成果获山东省与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培养的博士生获得学位者24人,多数在清华、北大、法大、财大、民大、北语、上交大、上大、山大、郑大等名校工作,21人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