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程序:
(1)迎接(1)博士生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到、注册。
(2)指导博士生下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材料。
(3)按校医院安排体检。按学校安排参加全校新生开学典礼。
(4)新入学的博士生学习学校和研究生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5)参加学校组织的新入学博士生新生大会。从规定报到之日起一周内与导师见面
(6)导师全面了解硕士生的基本情况。
(7)确定所修课程。
(8)教研室为博士生组织建立以导师为组长的导师指导小组。
(9)建议博士生第一学年不要外出进行学术交流、安排参加会议、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等活动,集中精力上课。入学两周内4制定个人培养计划(1)根据《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
(10)由博士生导师负责并和博士生共同制定。
(11)填写《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及执行情况表》一式两份。
由导师具体安排每两周与硕士生谈话一次的时间,每次指导不少于2小时5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导师为硕士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向硕士生全面说明培养要求,填写《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材料》一是两份。
(12)导师和博士生签字后生效,入学三个月内完成。
5课程学习执行当年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3学期续表序号工作项目内容与要求时间
6科学研究(1)在校期间,必须有与学位论文选题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发表在本学科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代表本学科学术发展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否则,视作未全面完成培养计划,不得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13)研究生院对博士生科研论文发表情况每学年定期进行统计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学习年限内
7社会调查(业务实习)同硕士生第3~4学期
8教学实践同硕士生第3~4学期9学科综合考试(1)方式:以口笔兼试方式进行(笔试必须以博士点为单位统一组织)。
(14)填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综合考试报告书》。
(15)考试成绩合格,可进入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阶段。详见《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暂行规定》第3~4学期10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填写《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16)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不得进入学位(毕业)论文写作阶段。详见《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第4学期11申请提前毕业参照《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办理。每年3月25日以前申请提前一年;10月25日以前申请提前半年。
(17)审核博士生培养材料(1)教务秘书初审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并签名。
(18)导师进行核查和鉴定,并签名。
(19)研究生院培养办进行复核,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第6学期13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20)组织答辩。
(21)学位论文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第6学期14提交延期答辩申请凡学制规定的年限内未能按期毕业者,由院系所提交延期答辩申请,报请主管院长批示。第6学期4月以前。
(22)颁发学历证书每年3月或7月
二、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主。博士生的培养应强化素质教育,要求博士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及工程项目的能力,而且要具有探索和研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作出创造性成果,治学态度严谨。
(二)学习年限和培养环节的进度
博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为三年。原则上第一、第二学期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学期进行学科综合考试,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三)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要求
博士生在入学三个月内,指导教师应按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综合博士生本人的知识结构、科研特长和科研基础,指导博士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必读书目、科学研究计划等。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经院(系、所)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审核批准后由各院系所备案。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既要导师指导博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管理部门对博士生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审查的依据。
三、课程学习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组成(培养方案基本要求)
按公共课、专业课和先修课等三个类别设课,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
1.公共课
包括三门,计5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3学分,专业外语不作为必修课。
方法课:3学分。包括(1)在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2)经济模型,(3)科学与逻辑方法论;(4)计量经济分析;(5)统计模型与应用;(6)时间序列分析;(7)抽样调查的理论与分析。方法课还包括博士研究生方法课7门,以及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自设的方法课。
学科前沿课:3学分。包括(1)哲学前沿(2)经济学前沿(3)法学前沿(4)政治学前沿(5)史学前沿。
2.专业课共计4学分。
专业讲座课:2学分。
按二级学科(专业)(可以十几个相近专业联合设立)设置2~3门专题讲座课,本专业博士生必须从中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该课程的设置原则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博士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动态。教学方式可采用讲授、研讨等形式。
研究指导课:2学分
按二级学科(专业)由指导老师(同一专业相近研究方向的指导老师可以联合开设)设置2~3门研究指导课,本专业相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必须从中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该课程的设置原则是为了加深博士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方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教学方式可采用讲授、研讨等形式。
3.先修课
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殊要求,针对以同等学力身份考入本专业和跨学科考入的学生,要求补修相应硕士或本科阶段课程至少2门,不计学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200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