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笑星”莫里斯的中国情缘 -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办公室
“洋笑星”莫里斯的中国情缘

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我见证了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是我永远的第二故乡,”贝宁归国留学生莫里斯向新华国际记者这样讲述他对中国的感受。

莫里斯在中国生活了10年,留学生活让他深深爱上了中国和汉语,并成为亿万中国观众熟悉的“洋笑星”。尽管眼下定居贝宁,莫里斯仍然坚持从事与中国文化交流有关的事业。

莫里斯1998年赴华学习,在北京语言大学从本科读到硕士,再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一晃就是10年。在中国留学期间,他参加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的各类节目和晚会演出500多场,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洋笑星”。他拜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为师,和相声大师马季同台演出,用汉语当主持人、演唱京剧、接受采访……

正在他事业红红火火之时,2009年莫里斯选择回国发展。“在中国的机会那么多,为什么选择回贝宁?”莫里斯对记者坦言:“当时特别想家”。

回到贝宁后,莫里斯在中国文化中心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公关活动,同时还在一所私立大学任教。他除了教授汉语外,还不定期主持和策划读书沙龙活动,以书为载体,结合中贝热点话题,和当地读者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莫里斯认为,尊重文化习俗和了解文化差异很重要。“日常交谈中犯语法错误对方可以接受,但是不懂习俗禁忌就是硬伤,”他说。

有一次,贝宁文化部挑选了一台漂亮的挂钟,打算赠送给即将离任的中国大使,要他帮忙在挂钟上写名字。他告诉办事人员,在中国送挂钟不吉利,建议选择其他礼物。办事人员听从他的建议,改送了当地木雕。

莫里斯还担任着贝宁赴华留学生协会的秘书长,积极为中贝文化交流作贡献。他积极牵头组织举办展览展示、讲座等活动,宣传介绍贝宁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及生活情况,指导当地青年就业,推荐优秀人才赴华留学。

莫里斯的妻子塞纳是家乡一个漂亮的姑娘。回国后,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在他的影响下,塞纳也爱上了汉语,并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如今,女儿和儿子会用汉语介绍自己:“我是姐姐贺美,今年4岁;我是弟弟马河,今年两岁”。

回忆在中国的日子,莫里斯说,“最怀念的中国菜是‘宫保鸡丁’;最想念的人是‘恩师’丁广泉”。

“宫保鸡丁这道菜很有吃头,而且背后还有好听的故事,”他说,“中国每道名菜都有一个故事,用讲故事包装美食,是贝宁乃至整个非洲饮食文化需要借鉴的地方。”

莫里斯说,2000年底举行首都高校留学生文艺晚会前夕,他与丁广泉结缘。当时,莫里斯和北语同学、爱尔兰人董漠涵准备在晚会上表演相声《汉语中的“吃”文化》,而这次表演的指导老师正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这是莫里斯第一次登台表演,演出获得了成功。他回忆说,演出现场他非常紧张,在表演结束后兴奋得一夜无眠。之后他拜丁广泉为师,学习相声曲艺。在丁广泉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说、学、逗、唱”的基本功和抖“包袱”等相声表演技巧。2007年,莫里斯和相声大师马季、法国的朱立安合说群口相声《名牌》。“我是黑色的,我是白色的、我是黄色的,我们三人凑一块儿,是雪糕的名牌——‘三色的’”。他至今记得,“在排练阶段,马季老师反复地修改剧本,直到自己和朱立安能舒适出口为止。”

朋友眼中的莫里斯不仅汉语说得流利,还为人谦虚。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于连说,他和莫里斯2002年在武汉认识,当时莫里斯已小有名气,经常在电视上露面。莫里斯很有礼貌、给人的第一感觉非常干练。这么多年来,莫里斯一直称呼于连“FOFO(贝宁方言:大哥)。”“我们在一起经常聊在中国留学、生活的事儿”,于连说,“莫里斯目前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主持活动,我常去捧场。”

莫里斯说,去年他参加了“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作为青年汉学家成员之一,我将继续为贝中两国的友好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记者张改萍,编辑刘冬杰,部分图片由莫里斯提供,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