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学科营首场学术讲座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主讲,主题为“国际组织跨文化交际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王教授系统介绍了国际组织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详细分析了主要挑战的具体表现及应对策略。
7月2日,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以“‘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对全球治理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变化。王教授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新兴经济体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显著地位上升,并详细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及其对全球发展的积极影响。
7月3日,经济学院宋扬教授聚焦“劳动力市场减贫政策分析”,从贫困的定义、度量方法到全球现状,深入剖析了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减贫机制与实际效果,并分享了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宋教授还探讨了如何将中国经验推广到全球南方其他国家,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智慧。
7月4日,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陈敏鹏教授以“农业低碳发展政策的多国别分析”为主题,系统阐释了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下农业低碳政策的比较研究架构,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农业低碳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强调了从目标到落地的转化研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意义。
7月7日,国际关系学院崔守军教授探讨了“全球治理视角下国际组织的演化发展逻辑”,分析了国际组织的诞生、发展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紧密联系,并提出了国际组织在动态变革中保持功能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7月8日,模拟IMF项目执行秘书长崔甜甜以“国际经济组织概述”为主题,详细介绍了IMF、WB、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使命、发展历程、业务内容及决策机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7月9日,法学院朱文奇教授深入探讨了“国际法对联合国组织的贡献”,围绕《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国际法院及安理会等核心议题,详细分析了国际法如何构建并支撑联合国组织在防范全球冲突、管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7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巴枫老师聚焦“全球森林治理与国际合作:全球南方国家的视角与实践”,系统回顾了全球森林治理的历史演变,介绍了国际发展与国际合作框架下森林政策与制度的演进逻辑,并通过中国案例,展示了全球南方国家在森林治理中的独特角色。
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研究成果,提升其汇报能力,本次学科营在学术讲座中特别安排了国际组织学院《国际组织研究与实践》研究训练课的在校学生汇报成果环节。通过这样的研究锻炼,助力学生们在国际组织相关领域始终站在前沿,开拓创新。本次受邀汇报的同学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淏媛、马雨翔、闫欣洋、孟泽圻、甄凯、刘泓峰、郭博瑞,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窦泽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