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首页特别报道

2019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及“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在德国召开

2024-12-26

点击量: 次浏览

11月2-3日,2019年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及“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召开。此次会议由孔子学院总部、中国人民大学与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主办。

11月2日上午,在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第五次行政工作会议开幕式上,杜塞尔多夫副市长沃尔夫冈·舍夫勒(Wolfgang Scheffler)、杜塞尔多夫大学副校长施特凡·马沙尔(Stefan Marschall)分别致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理事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培高德(Cord Eberspächer)主持。

杨慧林代表理事会感谢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杜塞尔多夫大学及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的支持。他引用了杜塞尔多夫著名诗人、作家和政治思想家海涅的一句话:“若罗马人先学好拉丁文,他们大概就没多少时间去征服世界了。”世界汉学大会的宗旨是鼓励交流和对话,汉学家们花费精力学习汉语也是为了发现彼此、发现自我、做文化沟通的桥梁,相信他们在理事会和博士生论坛都会取得让人惊喜的成果。

杜鹏在讲话中指出,自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与孔子学院总部已合作举办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并从2014年开始承担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及“孔子新汉学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等工作,每年承办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行政会议以及多场汉学相关的学术会议。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基本情况与办学特色,高水平国际学生培养等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情况,以及苏州校区及丝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发起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和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等情况。他还表示,世界汉学大会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接纳,也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这正是多元的世界相向而行、命运与共的不竭动力,中国也期待着汉学发展与时代发展并肩同行。

开幕式后,杨慧林主持本次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行政会议。杨慧林指出,作为世界汉学大会的最高议事机构,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今年第五次召开,也是首次在海外召开。会上,理事们讨论了2020年世界汉学大会的主题、时间和地点,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章程修订和理事会成员调整等事宜。

出席会议的理事会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Roger Ames)、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恰德(Robert Chard)、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培高德(Cord Eberspächer)、巴黎索邦大学教授若贝尔(Barthelemy Jobert)、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教授欧凯(Bülent Okay)、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罗流沙(Aleksei Rodionov)、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李夏德(Richard Trappl)、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曹伯义(Carsten B. Thogersen)、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韦宁(Ralph Weber)、复旦大学教授孙向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教授黄友义等。

会议后,各位理事作为导师全程参加为期两天的“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评点这些海外年轻汉学学者们的学术成果。本次博士生论坛主要为欧洲地区的“孔子新汉学计划”学生而设,来自10个国家的17位博士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此次论坛既让知名学者们看到了未来汉学家的研究兴趣和发展潜力,又给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们建立了交流平台。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也是首次尝试在海外召开。

据悉,“孔子新汉学计划”是孔子学院总部2013年推出的中外高端人文交流计划,旨在为海外研究中国的学生、学者与各界精英人士提供优质的在华研修资源,至今已培养了500余位海外从事中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积极参与“孔子新汉学计划”国际博士生培养工作,为其制定精英式、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目前,人民大学共有113名博士生导师纳入”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名录,已培养国际博士生36人,在读博士生9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010-82509597

传真:86-010-62515329 62515343

Email:international@ruc.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交流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层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