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
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做好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应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应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2014版)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充分体现我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应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和经验,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特色,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修业年限、研究方向、培养方式、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毕业和学位授予等内容。方案内容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按一级学科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仅有二级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培养方案的修订按二级学科进行,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跨二级学科统筹考虑。一级学科内的各学科专业要统筹考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突出基础性和宽广性。两个以上单位分别招收和培养同一专业研究生,由牵头单位组织共同修订培养方案。
(四)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研究方向要面向国家、地方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设置,要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要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要凝炼团队式研究方向。
(五)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以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素质为目的,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在国内、外各选三所高校进行对标参考,应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留有足够空间。原则上各学科均要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要求国家重点学科不少于二门、省级重点学科不少于一门。允许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对本学科允许跨学科选修的课程要在培养方案中作出明确说明。
鼓励将在线开放等形式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引进或开设网络视频公开课,对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课程、完成作业,并最终取得电子证书的学生,可免修相应课程。
(六)培养方案内确定的课程,须编写课程简介与课程教学大纲。
(七)培养方案由学科负责人组织修订,由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并指导完成,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通过,研究生院备案后实施。
(八)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一般每三年修订一次,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特殊情况需要修订的,按正常修订流程执行。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培养目标要求,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允许修业年限为2-6年。
(三)研究方向
学科应考虑本学科自身的特点一般设置2~6个研究方向,一级学科一般不少于4个研究方向。设置研究方向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3.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主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
4.有本研究方向培养硕士所需要的经费、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及其它物质条件。
原有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若需要调整应符合上述条件,并须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导师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3.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4.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性科研训练,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五)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实验类课程36学时为1学分;一门课程一般不超过3学分;包括必修环节学分在内,人文社科类学科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理工医类学科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六)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的原则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进一步理清研究生应掌握的知识基础,注重课程体系结构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科学确定有关课程,避免单纯因人设课。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原则上在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年内完成。
2.课程分类及学分分布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程指获取学位所必修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其中专业学位课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专业基础课一般按一级学科进行设置,专业课一般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学位课的设置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体现学校学科特色。
非学位课程指各学科或研究方向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课程。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各学科要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要增加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学术实践类课程、研讨类课程和前沿课程,开设不少于4门的0.5—1学分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给研究生留有足够的选择空间。
①公共学位课 7学分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1 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医科) 1 学分
第一外国语 4 学分
②专业学位课 12~17学分
其中:专业基础课 6 学分
专业课 6~11学分
③非学位课程 13~17学分
其中: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负责制订。
3.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是指获取学位所必修的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等,计入总学分。
①实践活动 2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课内外时数以120小时为宜。各学科要对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实践的形式、内容、时间和考核办法,提出具体要求。实践活动填写《青岛大学研究生实践活动报告书》。
②学术活动 2学分
各学科专业要为硕士研究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开展学科前沿讲座、开设文献阅读课等。要求每名硕士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至少撰写专业文献综述1篇。达到此要求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③学术规范课、职业伦理课 不少于1学分
(七)必读书目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列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重点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专业文献和专业学术期刊(不少于20种)。
(八)个人培养计划
每个硕士研究生都须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等。培养计划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6周内制定,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九)中期筛选
研究生培养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要求见《青岛大学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的暂行办法》。
(十)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培养方案应对其做出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安排。硕士研究生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工作应不少于一年。
1.论文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硕士研究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硕士研究生开题评议小组成员3-5名,均应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得少于8000字。
2.论文工作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是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的半年左右进行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要求具体见《青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一)科研活动
为保证硕士学位的授予质量,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应以第一作者且青岛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正式刊物上发表1篇与本人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考虑到学科特点,允许学科提出与以上要求相当或高于以上要求的其它可以反映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成果形式代替,但须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十二)毕业和学位授予
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和发表文章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青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有关规定,经学校审核通过,授予相应硕士学位。
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各学科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
(二)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允许修业年限为3-6年。在职博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不少于4年。
(三)研究方向
设置研究方向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与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3.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与前沿课程;
4.有本研究方向培养博士所需要的经费、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及其它物质条件。
博士点的研究方向若需要调整应符合上述条件,并须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四) 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推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2.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紧跟学科前沿,充分体现相应的深度和内涵。课程学习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2.课程分类及学分分布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其中专业学位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
①公共学位课 6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学分
第一外国语 4学分
注:第一外国语为英语语种者,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语种者,第二外国语为必修课,一般要修英语。
②专业学位课 6~8学分
③非学位课 2~4学分
(六)必读书目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列出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重点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专业文献和专业学术期刊(不少于30种)。
(七)个人培养计划
每个博士研究生都应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各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及进度等。培养计划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6周内制定,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八)中期筛选
具体要求见《青岛大学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的暂行办法》
(九)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研究生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工作应不少于2年。
1.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博士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初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博士研究生开题评议小组成员5-7名,均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半数以上应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得少于10000字。
2.论文工作检查
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与指导小组要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确保博士研究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
3.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讨论、前沿讲座等活动。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在一定范围公开做5次以上(含5次)学术报告或讲座。
4.科研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且青岛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公开发表与本人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以下级别(不含增刊、专刊、专辑)和数量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论文摘要不计其内):
①理、工、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至少有1篇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或EI收录。博士研究生如以发明人排序第一且青岛大学为第一申请单位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一项(获得公布即予认可),可视为发表1篇被SCI或EI收录的学术论文。
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至少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2篇与本人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本人完成并正式出版与其学位论文工作相关且字数在3万字以上的专著,可视为发表1篇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但只能有1篇可作此等同处理。若被《SSCI》、《A&HCI》收录或被《新华文摘》转载3000字以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篇者,可视为达到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制定并公布不低于学校基本要求的学术要求,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通过,报学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5.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所有预定的论文工作内容并撰写学位论文初稿之后应进行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博士学位论文定稿之前的一次重要集体指导工作,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6.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要求见《青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毕业和学位授予
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的学分和发表文章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青岛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有关规定,经学校审核通过,授予相应博士学位。
四、附则
(一)本文件适用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青岛大学
201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