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青岛市青岛大学企业家联...
· 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
· 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
· 校领导会见中国法学会案...
· 校长魏志强到马克思主义...
· 我校举办医学发展领导小...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带队调...
文化学术
· 学校举办2024杂化材料国...
· 我校教师黄军荣获民建中...
· 艺术学院获得一项国家艺...
· 物理科学学院张永成团队...
· 纺织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发...
·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
· 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和亓...
· 我校获评省教育厅专项内...
综合新闻
· 我校教育培训事业驶入高...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举行2...
· 校领导参加物理科学学院...
· 校领导巡听电气工程学院...
· 校领导巡听督学环境与地...
· 学校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
· 我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
· 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学术的交流 精神的撞击——“鲁迅研究新局面”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魏韶华 整理 访问次数:<span id="hits">0</span></DIV> <!--信息区--> <DIV class="content" id="textb      来源:      编辑:        日期:2002-12-23     阅读:1

12月16日下午,“鲁迅研究新局面”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民族精神铸造与鲁迅研究”、“鲁迅研究的当代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研讨会由我校校长徐建培教授主持。

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首先发言。他认为,鲁迅研究一直处于整个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沿,鲁迅研究早已超越了纯文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是史学、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鲁迅与当下许多重大现实社会问题偶合,成为重要的“思想源地”。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化”、“现代性”等课题在鲁迅那里也可以找到原初的思考。

我校文学院中文系刘增人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中文系鲁迅研究的几个阶段,提出应以鲁迅精神振奋民族精神,以鲁迅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并准备编印《鲁迅研究年鉴》,编辑高水平的鲁迅研究书系,出版面向普通读者的鲁迅解读丛书。

吉林大学原校长刘中树教授就如何开创鲁迅研究新局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鲁迅代表着先进文化,鲁迅研究的历史很长,从早期的作品点评与感想式的批评发展到后来的鲁迅精神与思想研究。自毛泽东同志发表《论鲁迅》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鲁迅研究被人为地与政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虽然鲁迅被作为一面旗帜举起来,他同时也被神化了。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研究处在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研究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史识”的问题,既要建立研究者本身的“史识”,同时也要分析鲁迅的“史识”。鲁迅的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他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不间断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强调不完备性,比如“革命文学”论争时期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非此即彼,而鲁迅则更注重实践性、注重比较。总之,研究者本人的“史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校文学院中文系冯光廉教授认为,开创鲁迅研究新局面应注意两个层次:一是提高、升华,认识其经典化程度和文化高度,同时也应重视普及,要让鲁迅回到民间。他呼吁就鲁迅的普及问题展开学术争鸣,重视思想阐释与审美分析的结合。

兰州大学吴小美教授说,随着当今社会大转型,整个人文学科包括鲁迅研究均走向了边缘化,近年来鲁迅研究者的精神状态值得反省。当年鲁迅让青年少看中国书,鲁迅当时思考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她认为,是当时研究古典文化的学者的主观精神状态问题。如果说鲁迅研究存在什么危机的话,那就是研究者的精神状态越来越走向纯学院化与技术化。鲁迅曾经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他的当下感与未来性,都说明鲁迅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是血肉相联的,这决定了鲁迅永远不会死去。近年来,纯学院化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也越来越走向了经典化、纯学术化的道路,而鲁迅的特点与活力就在于他的批判性与实践性,我们要向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鲁迅靠拢,需要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融合,要让当今的年轻人感受到自己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就鲁迅研究的平民化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鲁迅研究存在三种倾向:一是个人化、经典化,二是历史性、当代性,三是学术化、平民化。学术界在重视形而上的高度的同时也出现了“玄学”倾向,思想平等与体系等值,我们不能将鲁迅变成高高在上的哲人;鲁迅本身就是平民化的,不要把鲁迅陌生化、神秘化,不要把“显学”变成“玄学”;他的思想、创作都是针对现实的。

中山大学黄修己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大致经历这样一种命运,即建构、解构、重构几个阶段。孔子是封建社会建构起来的,到现代遇到了鲁迅等人的解构,而当今人们对孔子的价值还是普遍认同的。今天一些年轻人对鲁迅的“贬损”也是非常正常的,学术界的任务就是让年轻人树立起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对待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武汉大学龙泉明教授认为,相对于过去的“热”,现在的确有点清冷,鲁迅也从神化走向世俗化,这与当今社会文化思潮有关,后现代思潮消解崇高与神圣,也存在问题,必须重建精神支柱;现代化偏重于物质层面,我们要重视鲁迅的精神资源,让鲁迅步入当代生活;鲁迅精神需要普及,在这方面现代传媒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朱德发教授认为,当今年轻人对鲁迅的看法与我们不同,这不奇怪,我们这一代人对鲁迅的塑造没有走出毛泽东的框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十个人就有十个鲁迅;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努力超越自己、否定自己;学者们应甘当小学生,永远从头学起,不断读出新的味道来;建构鲁迅应当多元化,不要急于纳入一个固定框架,要与时俱进。

南京大学许志英教授提出,应当提倡怀疑精神,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要解构,解构得不够,作为思想家与文学家的鲁迅就永远也解构不了,他的思想是有原创性的。鲁迅是伟大的,但也绝不是完美的。

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认为,鲁迅研究界应当反思自己,走进真实的鲁迅,反思不只是学术成果层面的,应当思考如何把鲁迅研究融铸到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去。当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物质与精神的极大不平衡,一个民族的精神建设很难而解构很容易,不要在富国的同时沦为精神乞丐。鲁迅一生所关注的核心是民族生存问题,目前鲁迅研究存在着与现实脱节、与提升民族精神脱节的倾向,应当提倡鲁迅研究的当代性。另外,近年来重视了人本而忽视了民本,为此他倡议编撰更加详细的鲁迅年谱,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对话。

《文学评论》副总编王保生研究员认为,由于鲁迅研究相对成熟,开创新局面不容易,应当寻找鲁迅在新时代的存在理由,要把鲁迅研究放到当代社会语境中来,还有许多命题没有触及,比如鲁迅有关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爱与恨的思想等,面对当今社会的许多国民性缺陷,我们应当倾听鲁迅的应答。

学术研讨也许永远没有结论,但通过研讨,与会者都获得了学理的启发与精神的撞击。大家似乎越来越感受到鲁迅那双凝望着我们的眼睛的意义。打开窗子吧,让精神空气进来;掘开大坝吧,让鲁迅开创的现代文化传统大河经由当下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