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新闻网 2024-12-19)
“从昆莎机场下机,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荒凉、空旷、遥远却又充满新奇与诗意,那沿路绽放的格桑花,在青藏高原烈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
这里是杨卫红心驰神往的地方,是他选择与坚守的地方,一干就是七年!
2017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杨卫红,经过重重考察,成功获取了阿里地区的招录指标。
阿里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县经常性断电、断水、断暖。
面对气候恶劣、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多重困难,杨卫红说,他是农林高校的学生,应该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因此,他多次向组织汇报思想,积极要求下乡工作。获批后,便被派驻到了改则县物玛乡工作。
与先前的工作环境相比,物玛的条件更加艰苦:照明靠的是太阳节能灯、取暖靠的是烧煤炭、用水靠的是打井取水……
这样的条件,对于杨卫红来说,无疑是艰难的挑战。
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想过退缩,“有时烧煤炭的炉子熄了,半夜睡着睡着就会被冻醒。”杨卫红轻描淡写,眼神温和但笃定。
“关关难过关关过么。”杨卫红凭借着刻苦且不服输的精神,一点点克服困难,一次次深入群(僧)众群体,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与他们聊天交心做朋友。
杨卫红走村入户统计急难愁盼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杨卫红决定引导牧民们问草场和高山草甸“要资源”,他要把自己的营销专业“派上用场”。
他开始一步步教老乡们使用智能手机和短视频平台,聚焦新时代的农产品营销,帮助老乡们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牧民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他经常深入僧众当中,积极向他们宣传讲解饮水安居等各项政策,引导广大僧众遵行“四条标准”,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把“缺氧不缺精神”的干劲付诸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行动中。
了解到很多家庭孩子多,家长对教育认识不足,有的甚至主动让孩子辍学,杨卫红加大力度点对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再多跑几次。
“教育是大事,是根本的问题!”杨卫红坚定地认为。
几年来,在他的不断坚持和积极奔走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孩子瞄准了高等教育,定下了上大学的目标。也因他的真心付出,受到了当地干群的真心赞叹!
“卫红这个小伙子勤勉、朴实、有耐心,善于思考、勇于担当,他虽然不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娃,但早已能和牧民们打成一片。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能团结、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聊起杨卫红,改则县委副书记、县长确巴这样赞许道。
在阿里的七年多时间里,杨卫红兢兢业业、踏踏实实。
他认真学习钻研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牧民群众草补资金兑现、医疗保险缴纳、“双联户”户长补助、网格员工资等各项惠民政策应用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完成一个又一个角色的转换,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经过多岗位全方位锻炼积淀,杨卫红已经成长为藏区工作的青年“多面手”,为群众解困纾难的“急先锋”,为改则县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于表现突出,先后在改则县政府办公室、扶贫办(现乡村振兴局)、环保整改办等单位工作,2023年9月起担任物玛乡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母校建校90周年校庆之时,杨卫红评选为“建功基层——最具代表性的90位扎根基层的典范”。
在因所干工作而无法参加校庆时,杨卫红深情地说:“大学四年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友谊,还得到了学院和学校的帮助。请老师和学校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工作,作“高原火种”,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奋斗书写青春芳华,让‘西农精神’在青藏高原上绽放如格桑花般明媚绚烂的风采。”
……
“卫红同志,我的羊走丢了,这可怎么办?”抢古村的老牧民巴桑急促地敲着门喊道。
“没关系,带上手电筒,咱们一起去找!”
凌晨两点,杨卫红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弹起,抓起军大衣便迅速跑进屋外的狂风暴雪中,他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和牧民们一起寻找走失的羊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