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我考入西北农学院蔬菜学专业。陆帼一老师给我们讲授“蔬菜栽培学”专业主干课。那时,并不知道陆老师是什么专业技术职称,只感受到她引人入胜的授课风格:理论丰富深入,实践生动典型,满满的知识和正能量,“蔬菜栽培学”成了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她也成为同学们最喜爱的老师。
程智慧(右一)和老师陆帼一(右二)在一起
1981年,我有幸成为陆帼一老师的首届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陆老师为我们讲授“蔬菜栽培生理生态学”。当时,专业课没有教材和讲义。为讲好这门课程,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和自己的科研成果,陆老师编著了《蔬菜栽培生理生态学》讲义,由学校誊印社油印发给我们学习,后来这本讲义还由学校印刷厂铅印,在全国农业高校广泛交流。
当时研究生规模很小,一个专业每届也就几名。虽然学生数量不多,但陆老师自始至终认真备课和授课。由于文革期间高校停招,她和其他专业老师一起都曾到西安郊区蔬菜生产队驻点劳动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因而上课时,她总能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引申到理论和原理,深入浅出,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些生动的教学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硕士期间主要针对番茄秧苗质量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陆老师言传身教,经常与我们一起去田间劳作,在实验室测定分析,还陪我们一起熬通宵。期间,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接触,但导师的严谨和认真让我十分敬畏。
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我与陆老师同在一个教研室。我承担本科生“蔬菜栽培学”教学任务,并协助陆老师开展硕士研究生“蔬菜栽培生理生态学”教学。陆老师常鼓励我们深入生产实际,在实际中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她鼓励我编写了《蔬菜栽培生理生态学实验》,并与我一起做测试实验。这期间,工作、学习、生活上得到陆老师更多的关爱,导师已成为我随和、可敬、至亲的同事。
1986年,西北农业大学蔬菜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我有幸再次考取陆帼一老师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大蒜“背娃”(二次生长)现象是陆老师在生产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也是国内外大蒜生产面临的普遍问题。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探索其生理生态机制和对策。在职学习期间,也经历了惆怅和迷茫。先是入学后不久,为了减小指标压力,学校人事部门拟给我们几位在职博士转脱产;后来又有因为待遇低和学校偏远等因素引起的高校教师下海潮。虽然我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陆老师还是及时引导,让我稳定心态,向长远看,潜心做好科研和教学。经过4年努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栽培和生理生态研究,探明了大蒜二次生长的生理生态机制,建立了防控对策,顺利通过答辩并成为我校蔬菜学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导师的熏陶下,我再次经受住了当时毕业后去“北上广”和“孔雀东南飞”的考验,坚守在杨凌学习工作40余年。
受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1995年,我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7年,成为陕西省政协委员,并连续两届当选省政协常委。初期对参政议政有点不知所措,是陆老师和学校民盟的老领导用切身体会教会我们,作为民主党派如何参政议政。期间,我亲历了陆老师作为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几届全国人大会上坚持不懈地提出建立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议案,最终被国务院采纳,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杨凌示范区和美丽的农科城,也才有了突飞猛进发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平凡而伟大的盟员,导师是我参政议政的标杆。
2018年7月21日,敬爱的导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我国蔬菜生理生态学和我校蔬菜学博士点创始人,她教学一丝不苟,堪称大师;科学研究脚踏实地,治学严谨,堪称楷模;参政议政不遗余力,堪称典范;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座右铭。她坦坦荡荡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
导师,我人生永远的灯塔!
(程智慧系我校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