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初冬的一天傍晚,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郭永怀收到正在内蒙古插队女儿郭琴寄来的家书,女儿希望父亲给她买双过冬的棉鞋。
为此,一向不喜欢逛商店的郭永怀走进了远在青海科研基地的小卖部。售货员问“多大尺码?”他竟不知道女儿的脚有多大。在随后的回信中,他对女儿说:“棉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来,待有了货,一定买。”
同年12月5日,郭永怀因赶回北京参会乘坐飞机失事而殉职,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仍保护国家绝密资料……
以上故事正是《记忆里的“两弹一星”》情景剧中的内容,郭永怀成为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11月20日,在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登攀楼学术中心,我校42名青年教师在静静观看着这个情景剧,人群中不少人红了眼眶,综合素质学院青年教师赵燕婷还不时用纸巾搽拭眼泪。
从20日到23日,我校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国情研修,他们走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工作、生活的地方,听报告、观宣讲,触摸科学家奋斗足迹,感悟“两弹一星”精神。
以爱国奉献成就惊天伟业
坐落在四川梓潼县长卿山西麓的中国“两弹城”,是20世纪我国开展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的“大本营”,也是我国继青海海晏金银滩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
从1965年至1992年期间,“两弹城”科研人员克服多种困难和干扰,先后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不仅在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孕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有里程碑式的标识意义。
参观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在“两弹城”博物馆里有一个木箱子,上面写着“王京”两个字,而它的主人正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原来,由于当时从事着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需要严格保密,王淦昌隐姓埋名,改名王京,而这一改就是17年。
现年87岁的“两弹一星”事业亲历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三所原副所长曾昭雄研究员,给青年教师们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个小故事: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在人生关头最后的363天,他经历了2次大手术、3次小手术,手中仍未停下修改我国今后核武器进展的建议书的工作,即使重病还在不断强调 “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夺世界先进水平。”
“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发旧物品、一段段感人故事,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呈现在我的眼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星宇留着泪说,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了王淦昌、邓稼先等老一辈科研人员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忠诚奉献的精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们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精神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化学与药学院教授陈自胜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对“两弹一星”功勋们最贴切的描述。在那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年代,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舍小家为大家,默默无闻地奋斗在科研一线,“他们的事迹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
以协同攻关 铸成国防重器
“两弹城”是核武器研制基地指挥部,另外还有若干研究所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散落在川北山区中。在三线建设时期,交通条件比较差,“开会两小时、汽车跑两三天”是常态,生活和科研工作都面临各种困难。
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客座教授赵符修老先生在50年前,是参与两弹结合试验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向青年教师们回忆了当年艰苦岁月里的感人故事:“学术民主、集体攻关”是中物院传承60多年的优良传统。专家有专家的作用,工人有工人的作用,技术人员有技术人员的作用,大家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我们克服了多种技术和环境上的难题,最终成功完成了导弹发射任务。”
1982年,中物院申报的一个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为第一完成人。当奖章送到彭先生手里后,他把奖章送给了院里全体同志,并题字:“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该院一位年轻科学家说,这幅字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凝练和概括,激励着无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攻关、再创辉煌。
现场微课
语言文化学院青年教师张善之表示,在研制核武器和卫星的过程中,需要众多领域和学科的协同作战。科技工作者们万众一心,团结合作,协同攻关,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挑战和困难。
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加彬说:“作为一名基础研究工作者,我愈发体会到基础研究的创新之路如同‘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不仅可能催生新的科学思想与技术革命,更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工程人员组成了一个精诚合作的集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体会到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重要性。”园艺学院青年教师刘汉强眼眶湿润,他认为这段历史让人明白,个人的能力再强,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只有摒弃个人得失,与团队协同作战,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在沉浸式学习中补足精神之钙
本次研修除了参观两弹城博物馆之外,还组织青年教师走进三防教育馆、教育家风馆、北川地震遗址,瞻仰邓稼先旧居,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邓稼先小道,沉浸式学习让青年教师们触魂动心。
北川地震发生后,北川中学只剩下一个篮球架和一个旗杆,全校师生、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全部遇难,整个学校连一块完整的砖都没有留下。在遗址现场,青年教师一个个神色凝重,眼眶湿润,葡萄酒学院副教授姜娇不禁潸然泪下。
北川地震遗址缅怀遇难同胞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一件件实物、照片、视频等,如实而又详尽地记录了灾区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下,战胜灾害、重建美丽家园的故事,置身其中,青年教师们又一次流泪。
“两弹一星”“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通过几天的研修,植物保护学院青年教师田宏刚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梓潼小城创造了两弹,杨凌小镇诞生了西农。梓潼和杨凌都是小地方,“争气弹”和“碧蚂1号”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都是在小城做大事。
学校人事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杨耀荣说,希望青年教师们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扎根杨凌,奉献旱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此次沉浸式国情研修是学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思想引领作为首要任务,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培训的工作之一。
近年来,党委教师工作部按照“分层分类、需求导向、注重实效”原则,组织近900名新进教师开展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4364人次在职专任教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网络培训, 60名管理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实务能力专题培训等,使广大教师在学思践悟的中坚定了理想信念,补足了精神之钙,凝聚了奋进力量,为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