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人文学院2024年寒假社会实践风采展示(五)

2024年1月至2月,吴文化调研小组到访吴地苏州、常州并对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体验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之旅。

自古有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对于鱼米水乡苏州,其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享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古典园林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兴盛。这些园林以小巧精致而著称。小组实地探访了拙政园,并进行了拍摄记录。园林中的亭榭、廊槛、山水、花木等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取法自然且超越自然的深远意境。

参观苏州博物馆时,我们欣赏到了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这些作品展示了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智慧,他们巧妙地创造出了一系列艺术佳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常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文化可追溯到2500年前。

常州蕴含着吴地风雅的文化底蕴,其中戏梅花弄便是其一。“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的常州乱针绣,亦称“正则绣、锦文绣”,其技艺纷繁复杂,一件作品须历经设计定稿、底料上绷、稀针铺底、密针勾勒、深度加工等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借助一张红纸和一把剪刀,一段美好故事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常州剪纸工艺独具魅力,匠人展现出丰富的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我们小组在当地与居民共同参与了绣龙迎龙年的活动,同时也体验了剪纸、烧制陶瓷等工艺,乐趣无穷。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地,领略其独特魅力。

镇湖作为苏绣的发源地,拥有8000绣娘,以苏绣创意、生产、销售和人才的集聚为基础,以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为内涵,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和4A级景区为依托, 打造一个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集创意创业和历史经典为一体的中国苏绣小镇。1998年以来,建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镇湖苏绣艺术展示中心”等刺绣文化载体,解决了镇湖苏绣从生产、展示、宣传、销售、配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为镇湖苏绣产业化的迅速形成提供了强大基础。

团队有幸采访到了青年苏绣非遗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吴昊僖老师。吴老师不仅是苏绣技艺的高手,更是推动镇湖苏绣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采访中,她分享了关于镇湖苏绣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见解和实践。

吴老师表示,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绣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技艺传承价值。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苏绣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的凝聚力。通过非遗传承,可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采访结束后,成员们深刻感受到镇湖苏绣在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还亲身体验了一下苏绣技艺,才明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播的不易。吴老师作为苏绣非遗传承人,用她的智慧和努力为镇湖苏绣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镇江的面塑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就因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色彩缤纷而名震江南,主要是以家族传承为主,至今已达五代,超百年历史,是极具镇江地方特色的一项民俗文化。镇江面塑是一种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其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汉代。

基于本小组成员对非遗“京口面塑”浓厚的兴趣,本小组对“京口面塑”展开了研究,并且申报了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与镇江非遗传承人张娟老师取得了联系。目前已经和张娟老师的“艺朵捏塑”工作室进行了长达十一个月的沟通和调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为了深入研究非遗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突破宣传困境,我们小组在学校的号召下参与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调研。

张娟老师作为镇江非遗面塑的传承人,历经几代传承,创新工作室的营业模式,讲传统技术与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进行结合,对面塑的工艺制作、范围主题进行了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的更新。除此之外,她更是将传统的面塑配方进行了改良,让作品不霉、不裂,得以长久保存。

并且,张娟老师还创造性地研究出了面塑镂空技法,为面塑注入了新活力。一捏、一揉、一搓,屏气凝神,片刻之间,一个普通的面团被赋予了灵魂,这就是面塑的魅力。“制作面塑,讲究巧、快、准、润、炫,即设计巧妙、手法快速、制作精准、外形柔和、色彩炫丽。”用张娟老师的话说,为了防止面团变干,需在几十秒内制作一气呵成,手不能抖动,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怀和爱护,我们更应该把握资源、利用所学,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本领,为社会、为周边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俗话说“产业兴,则乡村兴”。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民们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作、创新创业来实现增收致富的机遇越来越多。目前,乡村特色富民产业发展速度快,在提升村民收入、建设乡土文化聚集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面成果显著。在“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幸到四川省内江市鸳鸯村对当地进行了乡村振兴产业考察实践。

在2024年新春伊始团队来到了四川省内江市鸳鸯村。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我们来到了四川省内江市鸳鸯村对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皮蛋产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这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幅诗意的生态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我们不由得感叹乡村振兴成果显著,使得乡村成为“希望的土地”为经济播撒希望的种子。

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深入认识了解到了关于皮蛋的悠久历史文化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领略到了一番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经济发展的风采。当地村民借助“乡村振兴”的优势战略发展乡村特色小型产业以增加村民收入带动经济的发展。村民们通过当地特殊人工技术制作当地的特色皮蛋,利用已经制成的皮蛋再通过宣传来带动当地皮蛋的销售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源之一的皮蛋产业,其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着它值得发掘的独特性。



  • 更新时间

    2024年02月25日

  • 阅读量

  • 供稿

    丁悦

  • 文字

    人文学院

  • 图片

    人文学院

  • 编审

    刘钱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