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人文学院2024年寒假社会实践风采展示(二)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当前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为了加深对这一策略的认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寒假期间团队成员回到家乡开展一系列活动。

团队实施了一系列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为目的,以志愿服务为核心,以“乡村振兴擎蓝图,青春聚力正当时”为主题的专业性文化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乡村的红色资源,提升村民的政治意识,关注留守儿童,慰问老兵,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

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个重要议题。2024年1月20日至1月24日,小组成员刘晓月走访了家乡的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了温馨的祝福和关爱,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寒假。通过陪伴、游戏和互动,志愿者们用心呵护这些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着重于个人成长的同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2024年1月28日,小组成员张勤深入基层,运用丰富的宣讲素材,向乡亲们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通过座谈会、互动交流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红色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禀赋。2023年1月20日,小组成员张文欣、赵静怡踏入周恩来纪念馆,开启了一段追溯伟人足迹的深度旅程。他们通过仔细研读历史文献和倾听专业讲解,对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与不朽精神有了更为鲜活和深刻的感悟。此次活动不仅在她们心中激荡起强烈的历史共鸣,更坚定了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老兵们的存在本身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乡村的宝贵财富。聚焦慰问老兵,不仅仅是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谢、传递社会的温暖,更是一种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2024年1月15日至1月17日,小组成员潘恒菲走进老兵们的家中,为他们送上诚挚的问候和关怀,与老兵们亲切交流,倾听他们英勇抗战的峥嵘岁月。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她树立以老兵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的信念,坚定让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得以传承的决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次大学生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及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年具备担当精神与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青春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举措的认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谱写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华章,小组成员在寒假期间自行组队前往各个活动地点,以“青春星火聚强功,乡村振兴走基层”为主题,利用乡村红色资源,提升村民环保理念,关照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在回顾传统技艺中留住村民和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情。

垃圾分类是环境整治的重要环节,也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推动乡村振兴,实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2024年1月15日至22日,小组成员周莹、刘紫薇、何雨婷以“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为主题,分别走进安徽省六安市、上海市、河南省开封市的乡村街道开展垃圾分类理论实践活动。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它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居民从“嫌麻烦”“分不好”到“分得清”“愿意分”,为此小组成员不仅因地制宜探索有效治理方式,还以身作则参与到乡村垃圾处理当中,让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变得可感、可及、便利。

红色文化蕴含着英雄精神的崇高,点燃了共产主义信仰的热情,它在激励着每位中华儿女为民族繁荣砥砺前行的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赋能。2024年1月15日到20日期间,小组成员王天翊、吴橦、周宇佳分别前往江苏省扬州市、广西省桂林市等地重走革命遗址陵园、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等参观学习,在走访红色基地的同时感受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此外,小组成员孙慧还主动寻访有五十多年党龄的退伍军人张红勤爷爷。“红旗已指先锋路,青史应留正气歌”老一辈共产党员将自己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入党初心,更加激励青年汲取先辈优良品质,继承先辈优良作风。

市场经济趋利导向使得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村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渐长,他们对自己的养老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担心与日俱增。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2024年1月17日至25日,小组成员骆奕、孙慧、原森在当地村委会的接洽下分别走进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山西省长治市的外出务工家庭,悉心了解村民家庭情况,为村民们送上暖心关怀。除此之外,小组成员还与孩子共同阅读、进行课业辅导以及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等。看着老人和孩子的笑颜,团队成员愈加坚信: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人杰地灵的江南腹地孕育着古老的华夏文明,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的丹阳正则绣由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国立艺专校长吕凤子先生首创,一直以来在江苏大地熠熠生辉。2024年1月11日,小组成员杨子萱、周嘉迅、赵宸仪、孟畅畅有幸走进丹阳正则秀第三代传承人石丽君老师的工作室,共同感受这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非遗技艺。

得知我们将要过来,石贝老师提前准备好针绣材料,并热情地带我们参观她的工作室。看着似画般逼真的绣品,小组成员不禁感慨正则绣线条与布匹相得益彰、绘画与针绣浑然天成的精巧。作为一项非遗技艺,丹阳人民对正则绣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正如石贝老师所道:“以针为笔,以线为色,绘出的是丹阳人民内心对乡情缱绻的自豪画卷!”

乡村振兴要立足时代与社会背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青年,我们要让自身知识素养与当前时代相配,让所学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契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成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农村地区卫生状况、老人儿童的生活困境以及传统技艺当中蕴藏的浓浓乡情,同时也体味红色文化的血脉喷张,决心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至此,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23年南京市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项目"是由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南京市老龄办负责,由南京市亲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委托南京圆梦志愿者服务中心社会工作部开志愿者走访工作。

本次一轮走访对象主要面向秦淮区与雨花台区的相关独居空巢老人,每位志愿者分配5-15位独居空巢老人。

通过走访,志愿者们登记老人身心健康档案;了解掌握老人近期心理健康状况;向卫健委心理咨询专家反应,从而尽可能帮助所服务的困境老人。

2024年1月11日至12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的23级学生张同学和伏同学以本次活动志愿者的身份积极走访南京市秦淮区,两天时间里共走访了29位独居空巢老人,在寒冬给老人们送去温暖。考虑到老年人早起早睡的生活作息,两位志愿者尽量控制走访避开老人休息时间,提前规划好走访路线并电话沟通。

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高龄独居老人睡眠质量不好、胃口差以及罹患三高等疾病、长期服药。走访过程中很多老人对志愿者来访表示欢迎,老人们大多独自住在老旧小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和衰老带来的身心疲惫,这些老人渴望得到精神上的陪伴和关爱,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关爱独居老人”走访慰问活动传递志愿者敬老助老爱心,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践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辖区独居高龄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2024年1月中旬,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河’我一起守护河流”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各自的家乡开展保护河流的相关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们进行了对家乡的部分河流进行观测、清理两岸垃圾,维护河道清洁、采访沿岸环卫工人,了解河流清洁工作的过程和意义、走访河流附近的居民,倾听他们对于近几年来河流发生变化的看法、向社区居民宣传河流保护知识和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等相关活动。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流湖泊的保护问题正面临严峻的考验。部分河流虽在定期治理,但效果并不明显。仍有垃圾漂浮在其中,死鱼翻肚、绿潮泛滥屡见不鲜,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我们留意到部分社区的河流的一些鲜少人问津的岸边经常有漂浮着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不明的泡沫物质,甚至伴随着阵阵恶臭味。

通过采访环卫工人,我们了解到清理河道垃圾的不易。清理河道有人工清理、机械清理、水力冲刷等方式,然后进行打捞和转运垃圾和污染物。成员在各地社区开展了清理街道河流垃圾的活动,亲身体验河道清理的过程。捡拾岸边的垃圾,打捞杂草和枯枝烂叶等方式让小河们焕然一新。

后续我们还走访居住在河流附近的居民。居民们都反映河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从前的河流都是清澈澄净的,而现在的河流经常能看见垃圾、闻见奇怪的味道。于是我们又收集、整理了河流保护的相关知识和资料,来到社区,对居民开展采访调查和宣讲科普等活动。

我们相信,只有将环保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才能让我们的家园看得见山青,望得见水秀,记得住乡愁。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亲身参与到保护河流的实践活动中去,引导更多的人重视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希望营造人人参与,共治共护的氛围,用实际行动为保护河流贡献青春力量,共奏美丽动听可持续的“河”谐曲。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人文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引领返乡的学子们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将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志在心中,愿在行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加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举办的各项志愿服务,如关爱留守儿童,参加企业心理咨询室等。

活动结束后,徐亦睿同学表示:“在活动中,我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让每一位有需求的儿童都能够在社会的呵护下茁壮成长”。郭雅同学说到:“参与这次寒假社会服务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它,我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丰富了阅历、扩大了眼界,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定位”。

其他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体验。他们会将这次实践的收获运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努力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用志愿诠释爱心传递,用双手助力社会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躬身实践、施展才干的广袤舞台,有利于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助力家乡振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同时,也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 更新时间

    2024年02月25日

  • 阅读量

  • 供稿

    丁悦

  • 文字

    人文学院

  • 图片

    人文学院

  • 编审

    刘钱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