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和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文化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提供学术支持的“数智化语境的电影与新视听艺术”2024年中国东部传媒艺术论坛于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一百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媒体还有影视机构的学者、专家、艺术家代表们共聚一堂,对当代传媒和影视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各抒己见,围绕着“数智化语境的电影与新视听艺术”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代表南京大学文学院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并向到场嘉宾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科在戏剧研究领域有着优秀学术传统与深厚历史底蕴,已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共同推动当代影视研究事业蓬勃发展的目标下,南京大学文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研究,与各位专家学者携手迈进电影和其他视听艺术的缤纷数智未来。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致辞中表示,东部传媒艺术论坛有着深耕传媒发展的传统,此次论坛聚焦“数智化语境”这一核心概念,不仅引发对未来如何以变应变的思考,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应对当下重要变化及挑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将推动电影工作的前置,保证电影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并且以专业、学术而具有建设性的电影批评为电影创作、电影事业、电影产业创造健康环境。心怀电影之光,努力前行。
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会长周安华致开幕词时指出,传媒与传媒艺术的历史性改变已经到来,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要牢牢把握后科技时代人工智能崛起的战略机遇,准确认识世界影视和媒介艺术变化的方向,以开放的心态深入思考传媒在当今世代的角色意义,并努力深化和开拓影视传媒艺术的学术研究,以此站在历史前沿,不断获取新的艺术经验,形成富有价值的中国式影视传媒知识体系和民族独有的艺术哲学建树。
随后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周安华为江苏传媒书画艺术委员会、江苏传媒微电影艺术委员会授牌。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发展处处长张晓锋主持开幕式。
在大会的主题演讲阶段,饶曙光从电影《雄狮少年》和《749局》的评论舆情引入,提出中国电影评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建构科学合理、富有动态性的电影评价体系以应对电影产业的结构性变化。舆情的来源及其背后的逻辑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问题,电影不能被舆情绑架,而应该通过与观众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立足电影发展的历史性和多向性,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舆论生态环境。以对电影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迎来2035年社会主义电影强国的建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从三个方面谈及数字影像之于文化记忆的改变。后真相时代的数字化秩序里传统的“停留”和“占有”的文化感知方式正在从历史舞台退场。过往通过阅读文字、参观博物馆、参加纪念日等聚焦文本形式来达成的文化可感性正在发生变化。而对于历史、文化记忆的认知在数字与传播的现代性意义上被颠覆了。不可忽视那些看似客观的数字化影像背后的个性化修辞。这些个性化修辞隐含着观念、视角和立场不断形塑着“日常的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认为,与其他艺术产品生产一样,大多数类型电影不会一直当红,也不会一直走低,逆周期是相对于顺周期而言的,有顺周期就会有逆周期。电影顺周期有顺周期需要注意的问题,逆周期有逆周期可能提供的契机。电影生产和传播的顺逆周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电影生产多姿纷呈的完形面相。因此,应当客观冷静而积极主动地应对逆周期,一要审时度势、二要勇于破发亮剑、三要坚持优质取胜、四要用心打造一批耐心资本。
周安华谈及,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兴起改变了艺术的生态与创作方式。AI语言生成大模型和sora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将艺术从少数人掌握和传播的艺术变成了公共的、大众的文化产品,有力促进了艺术民主化。AI对影像生产的影响是真正革命性的。一方面,在场景模拟、数字人表演等方面,人工智能效果奇特,另外一方面,其在生成与传播等路径上的解放性作为,在影像生产过程实现了高度自由。
江苏省传媒书画艺术委员会会长许建康指出数智时代为书画艺术家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跨媒介互动,书画艺术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极大拓展了艺术边界,激活了艺术的学术生态。书画艺术家更应放眼未来,积极拥抱数智时代,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加强跨媒介跨文化互动与合作,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书画作品,推动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而不懈努力。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汪黎黎提出,中国早期元电影并非偶然闪现的“个案”,而是一个有着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和民族性特征的“集群”。从初期的“自我开发”到“自我张扬”的电影本体实验,再到多元化发展,都证明了中国早期元电影的“自反性美学”从自动到自觉、从模仿到创新、从表层到深入的发生过程。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就生成了一种自反性的艺术自觉,成为推动电影艺术成熟和发展不容小觑的动力。
下午,大会设置了十个分论坛,分别以“视听媒介艺术的数智化转型”“数智时代书画艺术的跨媒介互动”“中国现代电影”“人工智能与视听艺术创作”“中国当代影视新景观”“数智时代的传统文化媒介传播”“数智时代影视媒介理论新进展”“数智时代的影视产业与创作”“表演与表现:媒介艺术的空间”“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十个主题为讨论核心。在接下来的分论坛研讨中,与会学者在各分会场进行充分交流,抒发独特见解,不断激活思想的火花,百家争鸣。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康尔提出作为影视人应当怀有“喜新不厌旧,借力上危楼”的态度来面对数智时代,接纳、学习并驾驭新技术为艺术创作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新锐学者也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涉及新媒介艺术、人工智能创作、传统文化媒介传播、影视媒介理论新进展和媒介空间等多个领域,显示出当代中国数智化语境下影视和新媒介艺术研究的生机和活力。比如《网络穿越微短剧的叙事专向和意义生产》《未来叙事的构建:人工智能如何改写视听创作的语言》《后电影语境下元电影的媒介自反性研究》《“数智迷影”:短剧付费行为分析》《作为“精神盲道”的口述影像:阐释学视域下无障碍电影的声景空间建构》等等。
论坛闭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主持。知名学者周安华、朱怡淼和史辉为获得2024年中国东部传媒艺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的学者颁发获奖证书。
周安华在闭幕词中指出只要开拓就有进步,只要奋进就有未来。本次论坛立足数智化语境,群英荟萃,为江苏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传媒艺术领域的学者和业界人士提供了广阔的产学研平台。此次交流对话,推进了江苏影视传媒艺术的当代性和引领性的同时,也为中国影视与传媒的发展探索了更多方向,以期共同发展当代媒介艺术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