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发难在哪里,《疫苗竞赛》是一堂生动“科普课”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7日报道: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苗成为人们普遍的关切。其实疫苗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接种至少9种疫苗。2020上海书展现场,《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序言作者、疫苗科学家吴稚伟教授介绍了疫苗历史,与读者分享了疫苗的相关知识。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教授为您讲科普


        今年书展上,译林出版社推出医学科普报道典范之作《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这是一本扎实的疫苗科普图书,并将科普穿插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作者梅雷迪丝·瓦德曼是斯坦福、牛津医学科班出身,担任《科学》《自然》记者二十余年。

        在活动现场,吴稚伟教授从新冠疫苗的最新研发成果展开,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疫苗科普课。结合《疫苗竞赛》一书最精彩的部分,吴稚伟教授回顾历史上几次著名瘟疫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巴斯德发现致病微生物、詹纳发明牛痘疫苗的过程;他还介绍了疫苗的种类,特别是以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例,分析了减毒疫苗与灭活疫苗各自的优缺点,并讲解疫苗发挥作用、保护人体的基本原理。



        就当今人们普遍关切的问题——疫苗研发难在哪里,吴稚伟教授表示,病毒千变万化,发现有效疫苗靶点的难度因而倍增。即使研发出了疫苗,狡猾的病毒也会不断进化,逃逸疫苗的压制。“此外保证疫苗的安全性也是研发的一大难点。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经过三期人体试验,确保安全才能投产。”

        据悉,《疫苗竞赛》出版后获得了《自然》《科学》等重量级期刊、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等权威机构的好评,入选了著名研究慈善机构维康基金会的2018年图书奖短名单,还被比尔·盖茨选为随身读物。



        吴稚伟教授也在《疫苗竞赛》的序言中热情评价该书:从生物医学角度,以极为通俗、生动和科普的语言讲述了细胞分离和培养、疫苗制作、病毒感染等过程。由于作者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整本书穿插着对人物个性、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验技术细节变得充满了情感和生命。《疫苗竞赛》是少有的可读性极高、趣味盎然的科普作品,既适合没有疫苗知识背景的普通大众,也适合对疫苗发展历史有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公共卫生专家和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