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光”项目是南京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品牌成果,致力于高水平科研成果与本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彰显科学价值,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对南大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为国争光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学生投身民族复兴大业。
《科学之光-生命分析化学新时代》由我室陈洪渊院士领衔,凝聚8位资深教授,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团队老师为同学们带来最前沿的生命分析化学知识,点亮大家心中的科学之光。
《科学之光-生命分析化学新时代》第一讲由陈先生主讲。本次课程以《生命分析化学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先生以学科的发展为切入点,带领大家回顾了分析化学的发展史,讲解生命与生物的区别,两者结合形成了全新的生命分析化学学科;同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建议同学们重视学科交叉,“要多学一点”,扎实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以原始创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愿为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同仁共勉奋斗”!
陈先生授课
在后面的几次课程中,老师们将自己的科研攻坚方向与本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既有趣又深刻、既有故事又有干货的精彩课程。鞠熀先教授系统讲解了他所带领的课题组在“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中的信号放大”方面取得的杰出工作;龙亿涛教授结合简洁准确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短比喻,为同学讲述了什么是“单分子音乐”;王康教授从侏罗纪公园中的科幻故事讲起,阐述了生命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以及核酸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牛顿的三棱镜开启了人类对光的系统研究,王伟教授带领大家探索光在微纳尺度的化学反应成像中的应用;面向生命健康攻坚领域,刘颖教授分享了她所研究的肿瘤治疗新技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学术科研的前沿阵地回到接地气的生活,许丹科教授给我们讲解了先进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康斌老师分享了瞬态成像技术,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单个细胞在“呼吸”、在“出汗” 。
教学现场
课程最后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分析化学,同时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实验室环境,设置了两个环节。首先,邀请了刘颖、王康、康斌老师“坐镇”会议室,与同学们展开面对面的提问交流。同学们针对老师们的上课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位老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各种复杂的学术问题。
师生研讨
接着,同学们在助教的带领下参观化院文化建设展示区和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过程中助教对化院的建院历史、学科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概况等进行了讲解,并结合个人在化院的学习生活经历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同学们参观实验室
附:学生谈
20级本科生 陈宇驰:
身为一名文科生,选这门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惶恐的。但很快,随着对课程考核方式的了解,老师对像我一样“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同学的宽慰,以及实际的课程体验,我的不安疑虑慢慢打消了。在真正上课过程中,虽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院士、教授,但是老师们都考虑到我们的专业与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尽量从科普角度,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使之兼具趣味与深度。
20级本科生 钱雨:
“科学之光”课程结束了,不知是我哪一根多愁善感的神经被触动了,莫名有些伤怀。上学期简明微积分结束的时候,知道是永远告别数学,可也仅仅是感慨一句。
当初,我是出于想要重温化学知识的心态选了这门课,因为文理分科之前,我曾经参加过省级的化学奥赛,抱着裴巨本和邢大本硬啃,有机、无机、分析、结构,那个时候以为自己已经摸到了大学化学的轮廓了。而一次次课堂一场场分享,完全打破了我既往的对化学的了解。理论运用到实际需能力的跃迁,探索永无止境。
20级本科生 周鑫:
本学期的课程,给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化学和生命的窗户。在高中阶段,我所理解的化学只是那些浩如烟海但是意义浅薄的枯燥习题,最多的应用也就是“药物合成”。同时,化学和生物也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科学之光”的课堂上,通过教授们的讲解,我“见证”了化学与生物的联系,并了解了化学在许多方面的应用。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课程,增进了对于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认识,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分析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