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献身学术研究
洪修平自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就将献身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三十多年来,他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刻苦努力,从不懈怠。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导;从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到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Fulbright)研究学者,再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始终将繁荣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看作时代赋予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正是几十年一贯以严谨的治学、端正的学风、勤奋踏实的态度献身于学术研究,他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十多项课题,出版了20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二、学术创新性
洪修平始终将能否用创新性观念来寻找学术研究的新思路,探索学术发展的新理念,视为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他的博士论文《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因具有学术原创性和开拓性,著名学者任继愈、严北溟为之作序,大力推荐,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后,获得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还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文科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洪修平领衔创建的“东方哲学与宗教”博士点学科,整合全校已有学术力量,凝练新的学科方向,为南大人文科学的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洪修平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发展及精神”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也都反映了他始终重视基础研究和重视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断开拓学术新领域,提升学术研究新水平的努力。洪修平不仅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将此贯彻到对学生的培养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将学术创新性作为学位论文的重要标准。20多年来,他指导了数十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大多以学术的创新性和规范性而获得优秀成绩。
三、学术规范性
洪修平一向以认真严格而著称,一条资料,一个标点,一个用词,都要仔细推敲,咬文嚼字,反复琢磨,正本清源,力求准确贴切,引用规范,持之以恒而形成了严谨求实、博学笃行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2001年,洪修平就与南京大学的十多位中青年学者联合向学术界发出“以德治学”的倡议书,呼吁学术界共同行动起来,抵制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空气,维护学术尊严(参见《光明日报》2001年07月08日的报道)。洪修平强调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以“道德文章”来要求自己、教育学生,发扬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切实戒除浮躁学风,预防各类学术不端的行为,杜绝一切形式的抄袭、剽窃,并尽可能减少学术研究中的不规范现象,在教学与科研中,努力培养品德高尚、学业精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洪修平领导的学术团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