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及相关心理工作从业者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理解,提升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11月20日至11月23日,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联合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举办了“江苏省高校心理危机评估及干预第二期培训班”。来自全省的58名高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培训,在学习和研讨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本次危机评估及干预培训再次邀请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员、天津大学的杨丽教授,主要围绕自杀的心理机制、风险评估、个体干预和系统干预等展开了相关深入教学。
杨教授在本次培训中深化了基础理论的讲授,介绍了本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部分,带领学员们进行了充分的案例研讨和现场演示。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本次培训安排了更多的时间用于示范教学、学员的实践演练与提问互动。
通过现场模拟,各位扮演者表示在多元会商的过程中感受到大家并非站在对立面,而是朝着“让学生活下去”这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在场观摩的各位学员均表示演练的体验感十足,自身对于多元会商方法有了更多的体验和理解,虽然自杀干预工作复杂性高,涉及面广,但是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在工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提升自杀干预工作的有效性,收获满满。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不仅对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拓宽了自杀心理与行为的风险评估视角,也在案例研讨和现场模拟中体验了如何实际应用相关技术和策略,大大提升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的个体干预及系统干预能力。
培训“干货”节选
理论基础
尽管自杀是一个不可能“清零”的、复杂的异质性现象,但是高校教师和心理工作者仍然可以共同努力,为了帮助年轻学生找到活下去的路,而“能救一个是一个”,这是自杀干预的基本共识。
风险评估
观察法中的关怀联络(指由关注者主动发起,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和期望,让有自杀倾向的人感受到一种无条件的关注)是最有效的观察,也是降低自杀风险的有效方式,而四轴、三历史、三因素的系统识别方法则以其简便、清晰、系统的特点而广泛运用。
杨丽老师详细介绍了一种专门应对自杀的治疗框架——自杀风险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 (The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uicide risk, CAMS; Jobes, 2006) , 干预者和当事人朝向“防止当事人自杀”这一共同目标工作,聚焦于当事人的自杀观念、行为及相关因素,双方合作完成所有评估和治疗过程。
系统干预
自杀风险需要系统干预和分层管理。通过建立多元会商小组,使学生本人、危机管理者,以及对自杀风险有贡献的多方(如咨询师或治疗师、精神科医生、辅导员、副书记、导师、家庭成员、学生同伴等)保持统一战线,达成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