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学哲学、用哲学”是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党的好传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奋进行动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独特作用,南京大学哲学系以“世界哲学日”研究生校园学术文化示范项目为契机,拟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在励学与敦行中赓续“唯真是求”南哲魂脉,传承“诚朴雄伟”南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第一个南大”贡献力量。
“哲学‘零距离’”科普活动作为“世界哲学日”研究生校园学术文化示范项目系列活动之一,致力于发挥哲学启智润心、铸魂育人作用,吸引更多南大师生及哲学爱好者走近哲学、认识哲学、感受哲思之美,激发青年学子对“哲学与世界”“哲学与科学”“哲学与生活”“哲学与自我”的思考,以哲学科普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本期“哲学‘零距离’”,让我们走进《礼记·学记》中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并不断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得益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支撑与传承。《礼记·学记》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专著,记载的大量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理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礼记·学记》,体悟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一、尊师重教,教学为先——“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古之所论教育,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必经之途,也是国家化育民生的关键之法。《学记》开篇即对教育的这一双重特性进行了着重强调。一方面,《学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知己之不足、明道之至善;另一方面,《学记》有言:“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所谓“化民成俗”,即感化臣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与秩序。这体现了教育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在。因此,“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古之所以为师者,需“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而后能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故自古以来师道尊严、敬师尊师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谓: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孔子作为古代善教良师的代表,其弟子对他的尊敬溢于言表。在《论语》中子贡曾叹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当今的我们也理当如此,尊敬良师的同时,以之为榜样,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二、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除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外,为学次第与为学之方亦在《学记》中多次出现,例如: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里反映出《学记》所记载的时代已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时间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并且,按照所规划的阶段,学校对学生有“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强立而不反”等德育方面的考察,也有“离经”“敬业”“博习”“论学”“知类通达”等智育方面的检查。这种双管齐下的教育之法,鼓励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积累式的学习,坚持德智双修,最终通达“大成”。这为现今之学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范式。
此外,《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这一重要原理,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此意与《尚书》所谓“学学半”相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乃是“自知”与“自强”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学生在学习未知的过程中能够知其所不足,而后进行自我反省、查漏补缺,进而不断进步。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始终保有谦逊态度,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境不断“格物致知”、探索真理。
三、贯通古今,潜心为学——“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学记》所讲为学与育人的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学者在为学过程中应以“序”为重,以“志”为引,以“思”为方。
首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启示我们循序、及时地去修习功课,才会学有所成;其次,我们也应树立起为学的志向,“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只有坚定求学之心,我们在学习之路上才会行稳致远;最后,我们也应善于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之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启示我们学习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也要学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另外,作为学习者,我们在“善学”的同时也应做到“乐学”。所谓“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在求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求知为乐,主动学习未知之学,并能在已知之学的基础上左右逢源,进入学而自得的悠然状态。
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并不断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得益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支撑与传承。《礼记·学记》中所蕴藏的教育之仪与为学之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新时代的我们应自觉争做教育强国的参与者、建设者,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汲取尊师重教、潜心为学、教学相长的智慧,使之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即日起,南哲研会正式推出世界哲学日“哲学‘零距离’”科普活动。同学们如有感兴趣或想探讨的哲学科普话题,欢迎浏览下方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登记。我们将参考征集的话题推出相关内容,供大家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