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朱宇启博士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深部结构与地震构造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理解陆内大地震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中国东部地震防范和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陆内地震的频率和震级一般比较小,但它们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陆内走滑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其中1668年在山东郯城-莒县一带发生了8.5级大地震,造成5万多人死亡,是研究陆内地震成因的理想场所。
图1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对比。(a)莫霍深度;(b)泊松比和Vp/Vs比;(c)地震活动性,橙色柱状图表示地震次数,红线表示郯城地震烈度分布。紫线标出了郯城地震和安丘地震的位置。
朱宇启博士采用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特别是揭示了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沿断裂带的分布。研究发现地震的分布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均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图1),1668年郯城大地震(M 8.5)和现今的高地震活动性均位于莫霍面较深且泊松比较高的区域。研究认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震活动分布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岩浆底侵作用影响(图2),郯城-安丘段的底侵作用较强,侵入下地壳的基性岩可能作为局部应力集中体,促使了地震的发生。这为理解陆内地震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线索(图2)。
图2 郯庐断裂带中南部不同分段下不同程度的岩浆基底和地震活动。
该研究成果以"Seismotectonic segmentation controlled by magmatic underplating in the central-southern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 eastern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的一流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我院博士研究生朱宇启为论文第一作者,黄周传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0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4056)和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2024300389)的资助。
论文信息:Zhu Y, Huang Z, Ji C, Yu D, Mi N, Wang L, Schiffer C. 2024. Seismotectonic segmentation controlled by magmatic underplating in the central-southern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 eastern China[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44: 11894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3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