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吕林海教授详解现代中国教育的文化性
7月19日上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2023年南京大学暑期学术周邀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吕林海,为学员们做题为《‘变’与‘不变’:‘现代性’情境中的中国教育之文化性》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南师附中教学处主任杨军主持。
图| 主讲人吕林海教授
图| 主持人杨军老师
讲座伊始,吕教授从西方学者的“轶事”感受及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上的优异表现出发,引出将中国教育现象归因于“文化”的话题。吕教授就此深入探讨了此种归因方式延展出的两个问题:一是本体性问题,即“可否”归因;二是机制性问题,即“何以”归因。接着,吕教授提出,中国教育的文化传承性特征可概括为伦理嵌入性学习、课堂场景中的弱言语性和由浅入深式的觉知学习几个方面。同时,吕教授也谈到,在现代性的洪流中,中国的教育文化在保留着传统的不变之基因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变动、顺应和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之变就是集体主义文化的“现代变质”。最后,吕教授总结:了解中国教育的文化特征,既要关注中国教育中传统特质的不变性,即中国学习情境中独有的伦理引领性、情景沉默性与认识圆融性,也要关注现代特质的可变性,即集体主义文化在现代呈现出的符号化、加速化与消费化等特点。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副校长秦艳:吕教授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文化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两个方面,思考中国教育的文化特征,即“不变性”传统特质与“可变性”现代特质。吕教授通过对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的分析,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中国教育的传统特质,即引领性、沉默性和圆融性。
吕教授的报告,给我们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诸多启示,如何深刻认识中国学生学习和思维背后所独具的“伦理附着性”,构建“倾听+参与”的“中国式优质课堂”,重视学生“倾听”价值,让“听的参与”和“言的参与”彼此融合、有机联系。如何理解“延迟性质疑与解疑”的教学价值,中国学生“克制性质疑”具有促进“深度学习”与“创新思维”的重要价值,“沉默”不仅仅意味着“倾听”,也蕴含着“质疑”,“质疑”的态度通常不是课堂上的“直抒胸臆”,而往往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寻机表达”,正是这种“非现场性”“非即时性”的延时质疑和审慎表达,蕴含着中国学生独特的学习力量和思维力量。
如何将吕教授的研究成果内化到我们课堂教学中去,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新方案”“新课标”提出的各种新概念、新名词、新模式等等,我们要深入研究学习的本质,守正与创新,既要坚持教育的“不变”,又要敢于探索教育的“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主体意识,让课堂教学改革彰显出勃勃生机和文化底蕴。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常熟市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马宁:吕教授“‘变’与‘不变’:‘现代性’情境中的中国教育之文化性”的讲座发人深省,其用情用心,令同学入心入脑。
置身“现代”情境,探求教育“变”之道,办高质量的教育与高品质的学校,这是件难事,正因其难,方显意义与价值。破题的关键在务实,务实的关键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深入,深入的关键在细节。任何一个教育人、任何一所学校,成绩实有其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没有枯燥的工作,只有开拓创新的力量。
置身“现代”情境,探求教育“不变”之要,办高质量的教育与高品质的学校,这是件苦事,正因其苦,才会苦尽甘来。脚下有根,手中有法。继承,发展,超越。作为教师,当立足中国教育的“文化性”,深刻省思,深度地做有意义的教学;作为管理者,当秉承教育工作的“示范性”,尽洪荒之力,做出表率,走在前头。干事业为了啥?党和国家需要啥?给学生留下啥?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须认真思考,果断回答。答案应该是:用双腿践行恒久初心,用双肩挑起永续使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值得信赖,让国家、社会、家长放心托付。没有不解的难题,只有传承坚守的信仰。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昆山市葛江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丽娟:有幸聆听吕林海教授关于“‘现代性’情境中的中国教育之文化性”的学术报告。吕教授结合他多年来的实践研究,让我们感知文化是人类群体的习得性行为,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知觉,以“变”与“不变”两种观点对中国教育进行文化归因时,我们应当秉承“稳定”与“流动”,既要延续中华民族从核心文明而生的民族之魂,也要不断吐故纳新,以此合成中国教育的文化特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学生学习和思维背后所独具的“伦理附着性”,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与行为,综合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现代文化的流入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推行中国式师生互动——“课后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品格。
今后,我们尝试走入并沉浸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中,对学生加以“文化聚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着力构建“倾听+参与”的中国式优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图| 讲座现场
贰 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吕玉刚司长阐述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气势恢宏、立意深远,总揽全局、催人奋进,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7月19日上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3期学术周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为学员们做题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部署 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陆岳新主持。省教科院基教所所长倪娟与培养对象一起参加了学习。
图| 主讲人吕玉刚司长
图| 主持人陆岳新院长
吕司长的讲座从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出发,从时代使命、群众期盼、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吕司长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吕司长从把好政治方向、践行人民至上、增强办学活力、建好教师队伍、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有效治理六个方面生动阐述了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强调要以强烈的政治担当、真挚的人民情怀、科学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条件保障,努力办好最代表未来的高质量基础教育。随后,吕司长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问题导向,高屋建瓴地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体系、构建教育数字化战略支撑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治理体系等六个方面阐明了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系统谋划。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吕司长的讲座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学员们打开了视野,认识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门部署,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强国和作为“国之大者”的基础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谱写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射阳县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周正祥认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给学员做的“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部署 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专题讲座。很好地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他从“时代使命、群众期盼、现实条件”具体阐述了其时代背景。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到底建什么?他从“把好政治方向;践行人民至上;增强办学活力;建好教师队伍;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有效治理”等六个方面阐明了其具体内涵。三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究竟该怎么建?他又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体系;构建教育数字化战略支撑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治理体系”等六个方面阐明了其系统谋划。
吕司长的讲座站位高远,旨意宏大,观点鲜明,内容系统,为我们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指明了方向。结合实际,今后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开足思政课,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大思政课”教育体系。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德育工作常态有效开展。第二,认真实施新课程。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切实做到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广大教师依标教学、勇于创新,做到教有据、学有法、评有尺,确保学业质量标准。第三,着力培育创新素养。切实把握好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注重跨学科综合化、实践性教学。加强科学教育,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完善教学装备标准,强化实验教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建设书香校园,广泛开展阅读活动,配齐用好阅读指导书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如皋市第一中学校长杜新建认为,吕玉刚司长“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专题讲座,从加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系统谋划三个方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做了详细解读。讲座具有高站位、集大成、系统化的鲜明特点,体现出非常好的思想性、政治性、指导性,从政策上、方向上、价值上对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引领作用。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不懈努力。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主动争取本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把握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水平。二是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为着力构建家乡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系而努力,不断增强家乡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必须把好育人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丰富德育路径、完善德育平台、增强德育实效;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坚持“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四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面对新时代,我们要围绕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进一步攻坚克难,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江苏省启东中学奥赛中心副主任文云全认为,带着对“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双减”等有关教育问题的美好期待,我们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高站位、集大成、系统化的专题报告,对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重要部署,特别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系统谋划,在政治方向、价值引领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而坚定的认识。作为一名基础教育人,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地认识到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性,让基础教育彰显“基点”地位。作为一名学校教育人,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德育为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原点”旨义。作为一名学科教育人,我们应该更加自主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践行“知行合一”理念,积极开展学科实践,让教育改革发挥“支点”作用,从而更好地让“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投身教育强国建设。
图| 讲座现场
叁 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桑学成教授以“七个深刻把握”贯彻学习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政治报告,是新征程上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帮助“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更好领会其科学的思想指引、系统的战略谋划和有力的政治保证,7月19日下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3期学术周邀请到江苏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桑学成为学员们做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第二期培养对象、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朱焱主持。省教科院基教所倪娟所长与培养对象一起参加了学习。
图| 主讲人桑学成教授
图| 主持人朱焱校长
桑学成教授从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刻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深刻把握应对风险挑战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等七个方面入手,运用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史实、翔实的数据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作了深入的阐述和系统讲解,为学员们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深入系统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指导。学员们一致认为,桑教授的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既加深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理解和思考,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一场生动的党性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听完桑教授的讲座,“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学员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宝应县泰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林认为本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学术周,每一位教授都是大师,每一次讲座都是知识盛宴,让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治学之法,坚定了继续成长的方向。最后一场讲座,桑学成教授以个人深厚的政治涵养、宏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资料佐证、精湛的学术能力、通俗易懂的表达魅力,以“七个深刻把握”为提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过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蓝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在思想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让我们更加自信自强。从策略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守正创新的意义。从行动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重要性。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以中国式现代教育的建设为自身使命,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责任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应有的角色内涵!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南通市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秦美娟认为,桑学成教授的讲座“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七个“深刻”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解读,引领我们从举旗定向、“三个事关”的战略高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高度,“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意义。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格外璀璨绚丽的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高度自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举。
风好正是扬帆时,砥砺奋进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我们要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部署、新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开创新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绚丽的华章贡献教育力量。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园长曹玉兰认为,二十大报告早在不同层面进行过多次学习,今天省政府参事桑学成教授的授课内容虽仍聚焦于此,却是给学员们上了一堂气势恢宏、原汁原味、不同寻常的“思政课”。
桑教授以七个“深刻把握”铺陈讲述: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的意义,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等。从而让我们清晰认识了大会的主题,党的政治宣言以及报告的基本框架,可谓气势恢宏。
桑教授着重给我们解读了二十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比如首次提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教育、科技、人才,依法治国和国家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次单独成章等。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九个方面,桑教授通过“两个坚持”,五位一体,两个对世界的贡献和全球的责任,从逻辑内涵进行剖析,让我们记住了要义。报告中176次提及“人民”,还有大党的独有难题等,这些都让我们对二十大报告的细节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可谓原汁原味。
桑教授曾亲历建党八十周年和建党百年的庆典,这样的切身感受,让其在对二十大报告解读时,更多地通过数据比对,实物例证,引经据典……让三万多字的二十大报告变得有血有肉,有高度更有气度,有深度更有温度,可谓不同寻常。
操太圣教授在讲座中曾跟我们分享:“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而融入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握……”二十大报告的深刻理解也同样需要如此,这便是桑教授带我们进行这场学习的深意所在吧!
图| 讲座现场
专家简介
吕林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紫金“社科英才”。任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国家专家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培育计划导师,南京市教育家型校长培育计划导师,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指导专家。
吕玉刚,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少工委常务副主任。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桑学成,江苏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是十三届江苏省委委员、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文| 苏教名家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