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耿柳娜教授解析“压力管理与情绪价值创新”
7月18日上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2023年南京大学暑期学术周邀请到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青年社会心理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柳娜,为学员们做了题为《压力管理与情绪价值创新》的讲座。本次讲座由“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校长陈金飞主持。
图| 耿柳娜教授
图| 陈金飞老师
讲座伊始,耿教授现场播放了视频《贾总的压力》,并带领学员们做十指十美操活跃气氛。接着,耿教授从四个部分展开讲座。在第一部分“新时代职场人心理健康状况扫描”中,耿教授向学员们展示了全球“不快乐”的社会变迁、全球压力感受分布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以及几位女性代表人物的压力。在第二部分“直面压力、理解压力”中,耿教授首先请学员们以“雨中的你”为题作画,再通过图解的方式,帮助学员们找到其压力坐标,同时指出我们都需要积极的压力,我们也都有资源应对压力,并勉励学员们学会管理压力、疏导压力、平衡压力。在第三部分,耿教授从认知、情绪、生理、行为四个方面讲述了应对压力的中心路径。在第四部分,耿教授向学员们呈现了与压力和谐共处的外周路径,分别是美食可餐、美梦可期、美景可赏、美言可赠。最后,耿教授指出,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学员们也要善于挖掘与创新情绪价值,发现美,学习美,感受美,传递美。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张伟在聆听了耿教授的讲座后思考良多。他说到,每个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不仅要调节自己的压力,还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要积极面对,调适心态,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既有适度的压力,又不至于影响自己及周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张主任认为,首先要认同并接受压力的存在,适度的压力有益于健康,也有利于生活。要认同“应对压力”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磨砺。其次,要学会管理压力的方法,以平常心对待压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成就,也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挑战,调适自己的压力与情绪,关爱自己、善待他人,做一个能掌控自己情绪的新时代教师。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教师李涛谈到,目前社会各个阶层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教师、学生、家长都身在其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需要排解的心理问题,耿教授的讲座适逢其时,恰逢其用。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耿教授今日的讲座,李老师谈到了四点体会:一是学会转换视角,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成就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孩子。二是找到自己和学生的压力坐标,明确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发挥压力的正向作用,成就自己和学生的绩效高峰。三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科学调控学生的情绪,理性应对情绪的挑战。四是避免否定预期陷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学会使用更加积极的话语沟通,学会使用语言的暗示性引导学生学习。李老师认为,耿教授的讲座不仅让学员们从理论上对压力有了深刻认识,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减压方法,对学员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及个人日常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黄友芹在聆听了耿教授的讲座后对情绪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说到,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对待工作和生活,这一点至关重要。黄校长认为,教师要学会接纳自己、适度松弛,保持正向思维,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学会自我确认,保持生命活力。第二,让阅读成为常态,提高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三,工作中多沟通交流,同行间的交流既能吸取经验,又能释放压力、拉近距离。第四,教学中多给予关爱,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黄校长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能保持一贯的风格,“以黎明之心,且行且止,且默且歌”;也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带着富足的精神和博大的爱,张弛有度、坚韧探寻,在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讲座现场
图|讲座现场
贰 “旷世城垣”: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
7月18日下午,“苏教名家”现场教学活动走进了南京城墙博物馆。这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馆内三大陈列融合了文物实物、场景复原、数学沙盘、多媒体展示以及观众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
图|参观学习现场
南京城墙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它不仅是集军事防御、空间规划、抗洪防灾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城建筑,也是世界现存长度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借助数字技术,城墙和博物馆内的文物“活”了起来,通过沙盘,学员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城墙风貌,直观地感受南京城墙的魅力。博物馆围绕“旷世城垣”的主题,展示了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五个部分。其中,筑城技术通过文字解说和人物塑像,还原了城砖制作的过程(择土暖水、练泥压泥、制坯阴干、装窑烧窑、窨水开窑),生动展现了当年筑城的艰辛。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内设有城砖铭文查询系统,参观者可以寻找展厅内与自己相同姓氏、地点的城砖信息,与这座数百年前的古老城墙建立某种跨越时空的神秘联系。
“南京城墙博物馆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处处体现了对文物的尊重,妥善处理了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此次现场教学,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文化认同厚植于心。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韦叶平谈到,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一次行走的阅读,让他遇见旷世城垣,感知六朝古都。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地方城墙专题类博物馆。其中,由700多块明城墙砖布置的展厅更像是一座图书馆,每一块城墙砖就是一本史书,而城砖铭文是鲜活的历史资料库,饱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和工匠精神。在这个特别的行走课程中,韦校长在数字化的布展中体验了一次时空之旅,史料满满,知识丰富,让他深入感受到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体会到人与城墙的连接。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副校长陆高平谈了自己参观后的三点感悟:一是不朽的历史见证。南京城墙的历史就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变迁史,陆校长在参观中了解了南京城墙城门名称的历史变化。二是厚重的文化底蕴。南京城墙作为南京地面现存体量最大的文物本体,不仅构筑了整座城市的筋骨,也是今天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古今交融之美。参观后,陆校长回想起这些年来南京的学习经历:从草场门到玄武门再到中华门,南京城将现代与古典有机结合的“山水城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在南京城墙博物馆现场学习,陆校长更加深刻感受到古与今的完美融合、古城墙与新建筑的相伴相生,更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城市的变迁。
“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教研处副主任朱文军在现场学习后有感而发,他谈到,南京明城墙自明初开始大规模兴建,距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地面遗存最大、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墙,也是南京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名片。朱主任认为,此次现场教学有三点启发,可借鉴于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强化责任感。“物勒工名”责任制在明朝初年达到成熟,砖文上最多有九个人的信息。教育工作也需要教师加强自我监督,提升责任感,做好教学工作的衔接配合。二是提倡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尝试融入线下参观、互动体验、志愿活动,通过鼓励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三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图|参观学习现场
专家简介
耿柳娜,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青年社会心理学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2014—2016);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主任;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2016—2022);2008—2009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图文 | 苏教名家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