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苗怀明教授详解古代小说中的国人世界观
7月12日上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怀明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2023年南京大学暑期学术周的学员们带来了题为“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本场讲座由“苏教名家”第三期培养对象、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英语研训员张运桥主持。
图|苗怀明教授
图|张运桥老师
古代小说、戏曲、说唱等文学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二十四史”等官修正史主要记载的是帝王将相、国政外交等家国大事。而想要了解普通人的历史、老百姓的生活,小说、戏曲、说唱等则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苗老师谈到,在古代社会,大多数人没有条件去书塾学习《四书五经》,小说便承担起传播知识文化、普及道德教育的作用。苗老师用丰富生动的案例,论证了四大名著在延续传统文化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三国演义》曾被广泛当成“兵书”,并直接影响了民间信仰;“关公”“诸葛武侯”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深入民间文化,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西游记》自出版以来,不仅成为中国人的必读书,而且今天在主题旅游、影视制作等方面还在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学员互动中,苗老师坦陈:中国古代小说中确有不那么正面、积极的部分,但瑕不掩瑜,四大名著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在宗教、民俗、语言等方面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宜兴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周丽萍在聆听了苗教授的解读后,得到了三点启发:一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精神力量。二是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域,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包容的文化观,接纳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培养其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拥有大视野与大格局;三是要着力将文化创新和教学创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比如,教师可以依托英语学科本体,在英语诗歌教学、英语名著阅读中,尝试和语文教学跨界融合,感悟中西文化交融之美。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英语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徐州市第一中学美术教师张颖震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在新时代应该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不容回避的问题。通过理解苗教授对《三国演义》中的兵法与信仰的经典解读,他得出以下心得:第一,要学以致用。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文化的变迁加速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再简单地重复课本中有限的知识,也应如《三国演义》中的兵法般活学活用,授学生以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和成才自觉。教师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固定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会他们以多种方式沉浸与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让学习成为自觉,进而在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研处主任陈玉剑在讲座后,谈及孔子的名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陈玉剑进而解释:不仅《诗》如此,中国古代小说亦如是。苗教授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读者不仅可以通过小说获取各类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汲取人生智慧。想了解历史、军事、外交可以看《三国演义》,想了解想象的世界和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读《西游记》,想了解世界和人性的运行规则则可以走进《水浒传》和《红楼梦》。古代小说的世界为现实世界做了定义与修饰、虚构与写实、涂染与激活。这些伟大的作品告诉我们——用人的本质去理解这个世界,世界便不再陌生。即便在今天,中国古代小说也没有过时,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图|讲座现场
图|讲座现场
贰 周晓虹畅谈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
7月12日下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2023年南京大学暑期学术周继续为各位学员带来精彩讲座。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晓虹为学员们做了题为“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话语叙事——以大变革时代社会学人的生命历程为例”的讲座。本场讲座由“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佟柠主持。
图|周晓虹教授
图|佟柠老师
周晓虹教授从自己青年时代参加高考的经历谈起,以亲身经历详细解读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过程。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需要赶快补课”的建议下,由费孝通、杨庆堃等人牵头,中国社会学迎来了“春天”。中国社会学重建与改革开放同步,这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社会学家个人生命历程反思当代社会进步的独特视角。社会学重建之后,一代有过下乡、做工或当兵的经历的中国社会学人成为学科建设的中流砥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接触社会学之前就以某种非学科化的方式完成了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启蒙”。对城乡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了解及由此生成的共情,加之相应的学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职业身份投身改革开放,直面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同时以自己的想象力、经验研究和理论创见做出了理论话语的回应。社会转型的大潮,为他们思考社会变迁的意义提供了契机。在这几十年中,他们的生命历程既赋予了他们呼应中国现实的学术活力,也留下了学科发展的广袤空间。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江苏省宜兴中学副校长张海强聆听了周晓虹教授的讲座后非常感慨。他对周教授从自身经历、影视作品和典型事件出发,讲述了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过程印象深刻。他表示,周教授通过对四十位社会学家口述历史的收集与分析,周教授提出了将“个人生命史研究带回社会学史”的主张,通过学术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探索了鲜活的学术个体和整个时代交融与互构的过程,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与时代变革的内在关联,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互为映射的历史画卷。周教授的报告中提到的“社会变迁、生命历程与集体记忆”“从底层体验到学科训练”“改革开放:社会学话语体系的建构”“社会转型与文化自觉: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建构”“变革时代的知识建构与话语叙事”等部分都给人以极大启发,为学员们展示了宏大的社会学图景。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江苏省淮州中学副校长王开林表示,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其背后,既有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大背景,更有每个中国人生命历程流变的时代感悟。聆听了周教授的报告后,他有三点体会:一是中国社会学的重建是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富民实践,通过调查实践来处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解决城乡社会一些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二是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建构“土洋结合”,其背后是多元杂糅的学术训练,多维度的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宏观背景与微观个案的有机结合,等等。这些都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路径与方法。三是周教授认为社会学人的学术探索与话语实践,是以实现现代化为宗旨,沿着“改革”“开放”之两翼铺陈开来的,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当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苏教名家”第二期培养对象、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主任叶旭山谈到,周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带我们回顾了中国社会学四十多年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曾为知青社会学人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们的经历成为社会学重建的重要依据。社会学人以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积极探索社会的变迁,以城乡社会调查和研究为切入点,分析社会生态与心态,逐步重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通过社会学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社会学在文化自觉的背景下得以持续发展。周教授通过大量鲜活的叙事,以大变革时代社会学人的生命历程为例,探讨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话语叙事。周教授的精彩讲述,让学员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建与发展,对教师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图|讲座现场
图|讲座现场
专家简介
图|主讲人苗怀明教授
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的创办人和主持人。出版有《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话说红楼梦》、《梦断灵山:妙语说西游》等学术专著。
图|主讲人周晓虹教授
周晓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9年当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0年当选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心理学概论》第一首席专家;2015年入选“江苏社科名家”;2016年入选“江苏省2015中国文化人物”,国家“教学名师”。
图文 | 苏教名家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