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15:00,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校庆学术系列报告第一场在潘琦楼B101报告厅顺利举行。我院副教授王世岳、博士生刘铖分别做学术汇报,我院博士生刘珊珊主持报告,余秀兰教授和施悦琪特任助理研究员做点评。
图| 博士生刘珊珊主持报告
刘铖报告题为“嵌入中国情境的‘Meritocracy’”。该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分析中国古代优绩主义的具体特征,并进一步探索中国历史上的优绩主义程度和中央集权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质性研究分析优绩主义在高考分层中可能引起的后果,比较城市籍精英学子和农村籍二本学生的归因图示,并和西方主流理论进行对话。该研究指出,在中国情境中优绩主义是嵌入中央集权传统和儒家文化传统之中的,需要从中国内生现代性视角来分析中国本土的优绩主义。
图| 博士生刘铖
在讨论环节,施悦琪老师指出,中国人特有的谦逊特点使其分析自身成就时具有归因于结构性因素的倾向性。余秀兰老师表示,优绩事实不等于优绩主义,优绩结果或许是源于中国社会治理的制衡原则。
图| 余秀兰老师
图| 施悦琪老师
王世岳老师做“从化用到融合:共鸣教育学如何解放社会学家?”主题讲座,分享了对罗萨“共鸣理论”的思考。罗萨认为,“加速逻辑”支配下时间结构的改变导致主体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异化”。他倡导建立“共鸣关系”,即一种主体与世界的回应性关系,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进路。“共鸣教育学”指在学校这个共鸣空间,塑造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共鸣关系,使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世界代言。针对共鸣教育学如何解放社会学家这一问题,王老师表示“共鸣关系”是一种融合,社会学家能够在“共鸣教育学”中寻求改进世界关系的路径。
图| 王世岳老师
在讨论环节,现场听众就共鸣意义、教育目的、个人主体性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图| 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