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月兰,2017级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汪霞教授。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人际互动对博士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9篇,曾获南京大学英才奖学金、南京大学栋梁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奖项或荣誉。
【在阈限跨越中完成身份转换】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以学术为志业》的著名演说中指出:“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在他看来,开启学术生涯意味着要像苦行僧般追求真理。然而,毕业近两年,那段心无旁骛的、苦行僧般的求学时光却让我分外留念。在无数次自我否定与肯定中,我找准了选题方向;在大量的外文泛读与专著研读中,我获取了珍贵资料;在一次次操作演练与数据求证后,我掌握了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不断的挫败感和成就感的斗争中,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在在读博士与新手妈妈的身份切换中,我完成了平衡术的修炼。
正如我的学位论文主题“博士生社会化”一样,对个体而言,博士阶段的教育是博士生秉持虔诚的心态、刻苦的态度和坚持的毅力,经过特定阶段的一系列“特殊训练”,内化相关的价值规范,并掌握相应的“特定技能”,以符合特定显示度要求的表现最终完成身份的转变。成为一名博士,一名被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学术人,这一阈限跨越的过程就是“过关仪式”。我想用“早立”、“多记”、“平衡”与大家分享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历程。
凡事预则立
201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我入职了一所高职院校。日子虽过得逍遥,但心底一直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能虚度了光阴,生命要不断成长。因其厚重的历史感和浓烈的学术氛围,南京大学成为众多学子心之向往的知识圣殿,我也不例外。抓住博士生统考招生的列车后,我毅然辞去工作,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南京大学,并成为汪霞教授的学生。汪老师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自入学起我便跟着导师从事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试着转变原来的学科话语,不断熟悉研究生教育相关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并尝试以在读的身份去了解博士生教育的研究对象、挖掘博士生教育的内涵。
图|作者与导师汪霞老师合影
幸运的是,博一上学期在与导师研讨问题时,她提出了“doctoral socialization”的研究选题,该选题在国内方兴未艾。后来,我聚焦于“博士生社会化”,下载了大量国外英文文献,并通过校际文献传输的方式获取到了国内少数几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在研读文献之后,我找到了“学科文化”这个研究切入口,试图从学科文化的视角研究博士生社会化的特殊性。与此同时,我抓住课堂汇报、小组研讨、团队会议、中期考核、年度报告等各种机会,与师友交流探讨。在一次次的碰撞与研讨后,我的研究选题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进一步清晰、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博士生开题工作顺利完成。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博士入学前暑假,汪老师通过邮件形式给新生送了一份“超级大礼包”,里面涵盖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国外经典文献等主题的电子书籍。我 “斥资”把所有电子书籍打印出来,并用最笨拙的方法一句句做摘录。这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习惯一直延伸至我的学位论文撰写中。
待研究选题确定后,我将国内能查阅到的关于博士生教育的专著全部买来,逐一阅读后,将个人认为重要的内容尽数摘录到电脑里。然而,“博士生社会化”这一选题的主要参考文献几乎全部集中在国外文献资料中,待下载大量相关主题的论文后,我一方面剔除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另一方面删除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开始对英文文献进行摘录。正是得益于日复一日的研读、一复一日的摘录,我的学位论文撰写过程基本流畅。
每天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会坚持做两件事情:一是把做好的摘录阅读一遍,在快速浏览中,我仿佛在与一本本书籍、一篇篇文献对话,思维跟着摘录在思考、灵感跟着摘录在涌现。另外就是逐字阅读前一天完成的写作内容,一来是对之前写作内容的回忆与查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找到今日写作的有效联结。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而言,并不是修改的次数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初稿即为终稿”的信念,这就要求作者在敲打每一次键盘、撰写每一个段落的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每天的阅读摘录和复看前一天的写作内容,则较好地保证了学位论文初稿质量。
修炼平衡术
如何平衡好家庭与学习的关系是我博士阶段一直面临的问题。入学后不久,我便完成了人生大事。本着学习为第一要务的原则,周一到周六早八点到晚十点我穿梭在鼓楼校区的教室和图书馆,在六天的全身心高效学习之后,周日是“family time”。在家人的支持下,博一期间我不仅旁听了社会学院、商学院等其他学院的课程,还主动研修了教研院为硕士生开设的两门研究方法类课程。也正是借助旁听学习,我逐步掌握了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写作“套路”。
博二开学,虽肚子里有了小生命,我仍然保持两点一线的图书馆和宿舍生活,一来能够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二来能够让自己的学业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在孕后期,即使面临手脚浮肿、行动不便等困难,我仍坚持去图书馆阅读文献、构思论文。2018年4月,我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后方结束宿舍集体生活,同年5月女儿出生。女儿是我读博期间欣喜的收获,也是我最考验我平衡术的地方。在她六个月之前,因频繁夜醒和有喝奶需求,我的学习是断断续续的,为了让自己时刻有紧迫感和压力感,我坚持按时参加团队两周一次的组会,同时,抓住一切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撰写小论文、摘录文献、访谈学位论文受访者并做好每次转录工作。女儿六个月之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小家伙户外时间减少,每天在家时间增多,为了不受干扰,我选择骑车去家门口的图书馆学习,她小小月龄便学会每天与去图书馆的妈妈主动挥手告别,而论文停滞不前思绪烦闷之时,女儿稚嫩的脸庞和眼睛里的清澈灵动都是我快乐的源泉。
图|作者全家福
在不断的处理各种角色、平衡好各种琐事过程中,我懂得了如何权衡利弊、如何较好处理家庭与生活、如何平衡学生与妈妈的角色。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愧疚、自责、苦恼、烦躁等等,但在自我心理调适后,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这就像一个个需要过关斩将的“阈限”,而“跨越阈限”何尝不是博士阶段的必修术呢?“跨越阈限”的过程也是博士生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博士生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成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在漫长的人生中,总有一些闪光时刻,会照亮余生每一个庸常日子。回首过往,三年多的不辜负、不虚度正是我未来前行的光。花儿落下,会有暗香在枝头浮动;潮水退去,会有温润的潮湿留在沙粒缝隙。感谢自己在无数个艰难时刻选择不放弃、不拖沓,这段心无羁绊的求学时光必将成为我人生中回味无穷的独有记忆,带着这份记忆,我将继续追梦前行。
(图文/郭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