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服务
南京大学举办“全国高校哲学通识教育教学培训班”

4月28日,由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处、哲学系共同举办的“全国高校哲学通识教育教学培训班”在鼓楼校区举行。本次培训班邀请了多位境内海**家家学者,围绕哲学通识教育的本土化、课程体系、慕课建设等主题进行专题报告,来自全国高校的80余名相关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王守仁教授致辞

                                                                       张亮教授主持

上午场次的报告由我校哲学系副主任张亮主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教授致开幕辞,他介绍了南京大学自2009年“三三制”改革以来在通识教育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充分肯定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在改革过程中做出的重要探索,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指出,充分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是未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教授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的专题报告。她指出,通识教育是有效应对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职业化和功利化的重要途径,深入践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命题,更是中国命题,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强制度化建设,真正探索一套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符合高等教育教育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模式;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张灿辉教授分享了自己17年的通识教育主任的心路历程,系统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并以“书院制度”和“经典课程”为例,总结概括了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特色与经验。他还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制度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在通识教育改革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为当前大陆高校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境外经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红霞教授做了“通识教育中如何培养文化自信”的专题报告。她指出,任何一种成功的通识教育模式都是本土化、民族化的产物,因此,我国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并在通识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这种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结合历史学和地理社会学等知识,她系统分析了中西学生的学习驱动差异(美德驱动与心智驱动),批判了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学习者悖论”,并从文化认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三个层面主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积极探索美德驱动和心智驱动相融合的通识教育模式。                                                         

                                                                          会场

下午场次的报告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刘鹏副教授主持。张亮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建设的整体情况,并结合自身实践系统回顾了民国时期以来我国哲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客观评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哲学通识教育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此外,他还从指导思想、建设纲领、培养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南京大学哲学系孙乐强副教授以哲学通识课程为例介绍了南京大学以“4C”理念为核心的四级哲学通识课程体系(“新生研讨课”-“哲学经典导读”-“文化素质课”-“通识课”)的建设路径及实践经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吕林海副教授基于实证调研,从学习质量评估角度入手,全面分析了南京大学本科生对哲学通识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意见和完善措施。最后,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宋晓青老师以哲学通识慕课为例,结合全球慕课发展浪潮,分别从前期准备、制作、运营、维护、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系统介绍了南京大学的慕课建设和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