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他,让“中华”之名永映星空!

发布者:吴迪发布时间:2025-03-02浏览次数:10

遥望星辰,科研报国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现了一颗小行星

命名 “中华”(China)

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他于战火中开展

我国境内首次日全食科学观测

发表我国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轨道的论文

他以八旬高龄勇登昆仑山口

为我国第一座大型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站选址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两次

以他的名字命名天体

他,就是张钰哲



张钰哲曾执教于

原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物理系

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

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五十余载深耕中国天文

一生寄意寒星矢志报国

他是我国天文学科分支的拓荒者

被誉为“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让我们追随这位伟大天文学家的脚步

体悟星移斗转与沧桑人世中

那份不变的初心与热血


明星启志:

矢志报国,中华星耀




1902年2月16日

张钰哲出生于

福建省闽侯县(今属福州市鼓楼区)的一个职员家庭

1923年

张钰哲赴美留学

先后在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

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

1925年

出于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并以优异成绩获得

天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次转学决定了他毕生的道路


1928年8月,张钰哲(前排左一)在芝加哥大学的留影


1928年11月22日

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

张钰哲观测发现了第1125号小行星

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

按照国际惯例

他有权为这颗小行星命名


身处他乡却心系祖国

张钰哲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China)

《留美学业将毕寄诗呈母》中的那句

“科技学应家国需

异邦负笈跨舟车”

正是他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的生动写照




02

临危受命:

无惧战火,身涉蛮瘴




1929年秋

张钰哲在美学成,毅然归国

受聘原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

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

和天体力学等课程

同时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聘为通信研究员


1937年

抗战全面爆发后

张钰哲携带多年搜集的图书资料

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 




1941年初

张钰哲受聘担任天文研究所所长

将母亲、妻子及两个年幼的子女留在重庆

只身从重庆到昆明任职

凤凰山天文台设备简陋、生活艰苦

他不惧战火纷飞、克服一切困难

用陈旧简陋的仪器坚持科研工作


1941年9月

张钰哲率领中国日食西北观测队

历经坎坷远赴甘肃临洮

冒着敌机轰炸的极端危险

成功开展我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


张钰哲与夫人陶强女士


1946年

张钰哲再度赴美考察进修

了解天文学最新进展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在即将归国之时

面对美国大学的聘任邀请

张钰哲的选择明确而坚定:

“中国古代有楚材晋用的故事

我虽算不上‘楚材’

但也不甘心为‘晋’所用。”

美国《Science》杂志6月封面刊登张钰哲参加的这次观测活动的照片


03

知者乐

深耕大地,打破藩篱




1949年9月

张钰哲率天文研究所返回南京

开展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

1950年5月20日

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改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张钰哲被任命为台长

开启长达30余载坚守岗位的探星岁月




在张钰哲的探星生涯中

有许多研究都是在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1941年

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组织日食观测的条件极为艰难

张钰哲作为中国日食西北观测队队长

带领队友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

从昆明到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

用行期42天

行程3200公里的长途跋涉

收获中国境内由中国天文学家拍摄的

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


1950年代初

张钰哲带领同事

使用15厘米的折光望远镜拍摄小行星

每照一张,曝光20分钟

在南京的寒冬里,一观测就是一夜

钢笔墨水都已结冰

只能换用铅笔记录数据

对此,张钰哲却常说

“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


 1980年

78岁高龄的张钰哲

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他亲自率领专家队伍来到青海柴达木盆地

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

为我国建立第一座

大型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站选址



张钰哲毕生致力于天文学研究

先后发表论文、报告、专著90多篇

在高水准的专业学术研究之外

张钰哲还积极倡导天文普及事业

1932年

他在《科学》杂志发表长文

图文并茂地介绍天象仪和天文馆

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

北京天文馆于1954年开始筹建

并于1957年建成开馆

1952年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正式成立

并逐渐成为中国天文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之一


在张钰哲的倡导下,紫金山天文台成为建国后最早向社会公众定期开放的科研机构之一。他还常常不辞辛苦,亲自为青少年复信答疑解惑,举办天文科普讲座。


04

星河回响:

国际共鸣,桃李承志




1986年

张钰哲本希望

前往澳大利亚观测哈雷彗星

了却未曾见过南半球星空的夙愿

然而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

就在同年夏季

张钰哲如哈雷彗星般远去

离开了人间


斯人虽去,但精神永存

1978年8月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将国际编号第2051号小行星

命名为“张”(Chang)

以表达对张钰哲先生的敬意

2010年又将月球背面的一座撞击坑

命名为张钰哲陨石坑(Zhang Yuzhe)

以此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

“张钰哲星”图片


1990年

中国邮电部发行

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

其中一枚为张钰哲纪念邮票



张钰哲纪念邮票


1995年起

为纪念我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天文学会专门设立“张钰哲奖”

作为我国天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鼓励科研成绩优异的天文学家

以促进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2017年11月24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举行张钰哲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激励后来者

以科学的力量探索未知

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未来

张钰哲先生铜像揭幕现场


2022年

正值张钰哲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中国天文学会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举办纪念座谈会

以纪念与追思张钰哲先生

传承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的科研精神




2024年1月17日

科技脊梁系列电影短片《张钰哲》

在南京首映并于网络平台上线

短片回顾了他求学报国的一生

生动呈现以张钰哲先生为代表的

南京大学“大先生”风采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张钰哲的一生

是星辰与探索的旋律

是坚持与奉献的和声

激励南大人守正创新,追光奋进

以科学照亮未来

以才智服务国家


       来源:“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