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学汉口路正校门考证的补充

发布者:徐月瑶发布时间:2021-09-29浏览次数:3235

《南大校友通讯》2017冬(总第77期)曾经刊文介绍南大北园教学区及学校大门变迁(1957-1963)情况。该文说的有些情况,让人感到有些不清楚,因为事实并不是他说的那么简单,其时为校区和校门变迁,还掀起一场不小风波。现据我所知的一些情况回忆,作一点补充。

我是1954年进入南京大学的,四年后的1958年夏毕业离校,在校四年间,汉口路将南园宿舍区和北园教学区隔开的总格局,与目前没有大的变化。变化的是:现南园对面的原天津路与汉口路交叉处建有正式校门,原天津路已成为校园里的主干道(编者按,校内名“中大路”)。

我们在校时,从南园宿舍区,要跨越汉口路,再经一条不太长,大约七八十米左右的天津路才能进入北园教学区。原天津路住有两个大户,一是入天津路不远,路西侧1号院为南京军区政委唐亮将军的住宅。二是再往前即向北不远的路右侧2号院为原金陵大学校园(参见图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新组建的南京大学搬到该校园,成为现南京大学北园教学区。(编者按:南京大学落款1952年9月29日的当年新生“录取通知书”,落款地址是“南京天津路二号”)

图一  1951年金陵大学北园

当时天津路似为校园内部的道路,实际上是两大户共用的通道,所以在汉口路与天津路交叉处,南大并没有也无法设置大门。当时南大正式校门,是利用天津路2号原金陵大学宫廷式结构建筑的大门。在圆拱门上挂有一红底、金色毛体的“南京大学”四字校牌。此校门与北大楼并存为学校标志性建筑。因门上有南京大学校牌,新生更愿意在此留影纪念。学校为便利上下课学生流量大时进出,在圆拱大门西北侧路旁建有一竹篱笆临时大门(参见图二,赵令勋绘制)。学生从北园教学区往南园宿舍区,必经天津路,穿汉口路才可到达。

图二  南大校园示意图(1954-1958年,赵令勋绘制)

天津路1号唐亮将军的住宅大门平常紧闭,与南大师生相安无事。只有唐将军上下班座车进出和家属及警卫人员出入大门才会敞开。其时天津路为沙石路,汽车进出必扬起灰尘,若与上下课学生相遇,同学必吃灰尘无疑,抱怨、责怪议论纷纷,但是毫无办法,只有忍在心里。时至1957年春天,党开展整风运动,中央号召社会各界和风细雨帮助党整风,对各级党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中和作风上问题,提出意见以帮助改正,其诚恳态度溢于言表。开始的确大部师生都提不出什么意见,有一些同学觉得今天能上大学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好结果,感恩都来不及,还有什么意见提?有些同学对唐将军座车进出吃灰尘虽有意见,起初也不敢发声。后来随社会上鸣放气氛增强,就有一些勇敢的同学,开始在将军宅院大门贴大字报,要唐搬走,免得大家天天吃灰尘。后随大形势变化,局面愈演愈烈,有些同学愈来愈大胆,贴唐将军大字报也愈来愈多,言词亦愈发激烈。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围墙,甚至说出要唐将军“滚开”的话。再后来,发展到将大字报贴到新街口,贴到新华日报社门口,试图引起社会上的关注,获得同情与支持。这样事态已不只是学校内部的事,扩大到社会上,轰动整个南京市引起强烈反响。有同情、支持的,但大多数反对,认为学生在闹事。有市民的大字报说:国家用助学金养着你们,是要让你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你们竟然无事生非,到社会上来闹事,表示坚决反对。市民与学生甚至在新华日报社大门口展开激烈争论,气氛十分紧张。紧接着,“反右”运动开始,校园里要唐将军撤出的声音也随之消失。那些勇敢贴出要唐将军撤离和滚开大字报的学生,其后果如何不得而知,但要唐将军撤走的余波仍在,后来军区或许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唐将军撤离了天津路住宅,天津路真正成为南大校园里的通道。

随后,学校才得以拓宽道路,并在汉口路和天津路交叉口垂直处盖起正式的南京大学校门。我最早见到的校门口照片,是1961年下半年,原在地理系学习的一位要好同学吴学珍(也曾用吴学征)寄赠,他1961年5月1日离校前在新校门所照的纪念照。照片背面书写有:老战友毅于宁61.5.1。“毅”即吴毅,1961年5月1日寄于南京。吴原籍江苏丰县,参军随部队南下福建。后在福建师范学院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毕业后分配至南大地理系学习。1956年因足疾无法在地理学系跑野外跟班学习,加之学习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课程也有困难,因而转到中文系学习,时改吴学珍为吴毅。他从地理系转至中文系,原想插班二、三年级学习,后考虑其原有文化程度较低,跟班会有困难,故改从一年级学起,于1957-1961年在校学习。照片是他1961年毕业前夕,五一节在新校门张灯结彩时,所拍的纪念照。

    (文/赵令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编者按:

上文所述天津路1号处,旧称“斗鸡闸”,是古时斗鸡游戏之地,现俗称仍名“斗鸡闸”。据说,1930年代一些旧建筑尚在。金陵大学刚建时,这斗鸡闸房有一个园门,砖上还刻有“古斗鸡闸”四个字。旁注“光绪年里人公建”。后来因要放宽道路,把这个园门拆除了。这块刻有字的砖也不知去向了。

此处现存建筑名“何应钦公馆”旧址,是一座具有西班牙风格的中西合璧的琉璃瓦洋楼,始建于1934年,是当年何应钦为其女儿建造的住房,门牌号是斗鸡闸4号。由著名建筑师沈鹤甫设计,辛峰记营造厂承建。1937年12月毁于战火。1945年秋,何应钦回南京后在原址重建,翌年3月竣工。现为江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图三)

图三  斗鸡闸小楼门口铭牌

唐亮将军居住在斗鸡闸期间,这里是个有围墙、有卫兵把守的院子。1957年6月1日《南京大学》校刊第4版有一篇署名“读者金右”的文章《请将军三思》(参见图四)。其中提到:“他的住宅占地约9000平方公尺,对学校总体建设规划有影响。据了解,学校曾找了四处住宅(都是本市的高档住宅)和他交换,交涉近三十次……/本校纵贯教学区与宿舍区的一条道路,每逢下课后就拥挤不堪。为了减轻拥挤情况,学校拟将马路拓宽,与他商借三公尺宽的地皮,拆围墙、砌围墙均由学校负责,经多次交涉才答应让出一尺,并声明围墙拆除后必须立即砌好。学校因为马路拓宽一公尺并不能根本解决拥挤问题,所以就作罢了。/这位将军的住宅处于南大校园中间,按照电业局规定,应与南大合用一条线路,但他坚决不肯,我校只好花500元为他另架一条线路。水管也是如此,坚持要和南大分开,我校答应给他装一只分表还是不行,后来我校表示‘水随便你用,南大不收费’,才算马虎过去。……”

图四  1957年6月1日《南京大学》校刊第4版针对斗鸡闸的读者金右的文章《请将军三思》

这里所引述的,应该就是上文提到引起校内以及社会强烈反应的另一种历史记录。

由此可见,原来进入北园后的道路比较狭窄,当时的校门位置应在今天校门往东一点。据校友回忆,“原来的大门十分简陋,好像是木条搭建的牌楼状建筑。”至于往南园的校门,编者从旧地图上分析(参见图五),也并非现在的位置,不是正对着北园校门,而是再往东侧,在今天中山楼的东侧,一直通往八舍。

图五  1954年南京大学鼓楼校园主体部分

编者在与一些老校友和校内年长老师的交谈中得知,斗鸡闸唐将军院子的东南方向原来还有个碉堡,但是一直不清楚具体的位置。巧的是,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底,鼓楼校区北园中央大道两侧人行道进行开挖改造,编者在2021年1月底注意到,就在中央大道西侧人行道往物理楼方向和往北方向的交叉点,有一堆地下挖出的石头。需要说明的是,整个中央大道西侧人行道底下从校门口到教学楼这一条,只有这里挖出了石头。仔细看,这些石头都是人工砌筑的,有不少石头显然经过人为加工,有类似于碉堡观察孔的方形折角,石质应属石灰岩,总体数量不多,混杂着该位置原来表层的水泥沥青块。询之工人师傅,就是在紧靠旁边开挖水管和线路管的时候挖出来的。编者推断,这些石块应该是当年(不知何时)地面碉堡拆除后留在地下的部分被挖出来了。而碉堡,也应该就在此附近(参见图六)。可惜的是,未及再次去挑选辨认有价值的石头,整个一堆石头已经被清运走了。

图六  碉堡推断位置在石堆右侧(照片下中部位,赵国方摄于2021年1月27日中午)

关于汉口路正校门的建造时间,之前也有不同的说法。1992年出版的《南京大学史》,彩页有正校门的照片,图注是“建于1958年的南京大学新校门”。该书第303页提到基建项目时说:“此外建成了东大楼、声学楼……南大新校门以及收发室、传达室、银行……”,这是作为“在教育大革命中曲折发展(1957—1966)”的一个时期来叙述的,并没有说新校门具体是哪一年建造的。《南京大学百年史》也有正校门照片,但是没有说建造时间。编者也曾在其他资料里看到有说1960年、1961年的说法。载于史册的“建于1958年”,首先就有校友质疑,“那么困难的年代,怎么可能?”也有1958年入学的校友说,当年根本没有现在的校门。

在与校友接触的过程中,编者时常被问到例如校门或者哪个建筑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或者校门上的八个字是什么时候弄上去的之类的问题。因此,编者萌生了从校友的角度来进行考证的想法,而不是直接查阅官方档案。

此前,编者曾经与校友合作,通过校门口照片的排列比对考证过校门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弄上去的时间(读者有兴趣可以阅读《南大校友通讯》2014年春季号)。也考证过当年的校园分布格局包括校门、道路、建筑等等,有金陵大学时期的,也有南大时期的,例如《南大校友通讯》2017冬季号(总77期),都是专门约稿。上述赵令勋学长也是应编者之约介绍自己的经历或者说校友见证母校的一段历史。

编者还查得另外一段佐证:生物系1957-1962年在校读书的卢伟成学长在1960年1月14日寄给其母亲的家信中提到,元旦前夕参加了迎新文娱会之后:“我十一点钟会结束后就去看电影,当我从礼堂出来已经是廿世纪六十年代了,我走在被月光照射的新建大门的甬道上,每走一步都在告诉我六十年代来了。”(见卢伟成著《南大家书》第9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这里提到的“新建大门”就是汉口路正校门,应该是在1960年元旦前新落成。

编者还查到一份1959年12月2日的《南京大学1959年基本建设情况及今后三年的规划意见》资料,其中谈到1959年的基本建设情况:“共设计了东大楼物理实验室、声学研究室、太阳塔、天顶仪、同位素储藏室、三幢学生宿舍、二幢工人宿舍及校门大路等15个工程项目,……”其中的“校门大路”,或许就是与建设新校门同时进行的。

2020年10月,在校门口内西侧的墙体上,出现了一块“南京历史建筑”碑,编号是“NJ007”,全文如下:“南京大学汉口路校门  建于1959年,立面三段式划分,中部顶上立有旗杆,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50年代高等学校大门的典型范例。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参见图七)

图七    校门内侧的铭牌

以上校门铭牌所据,自然应该是查阅了基建档案的。编者提供的资料,算是另一个角度的佐证吧。从此,面对这幢标志性建筑,无需再问它的建造时间了。以前的建筑,不像现在,开工就有奠基典礼,完成后还有落成典礼或者启用典礼,一众宾朋祝贺,各种媒体有报道,建筑上还有勒石铭牌;所以楼宇建筑的历史与故事,一目了然。问题是,现在的汉口路正校门,谁设计的,谁建造的,其间是否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欢迎知情者给我们投稿。

“建筑会说话”,我们期待更多的校园与校园建筑故事,正如北大楼是我南大人的心灵坐标一样,每一个故事,都是校史文化、校友文化的组成部分。考证,并非编者的本业,遗漏错讹之处,欢迎读者补充与指正。

    (文/赵国方,图/除赵令勋绘制图其余为编者资料图)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