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与部署

    胡金波: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在南京大学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9-09-10 点击次数:

    胡 金 波

    (2019年9月10日)

    胡金波在南京大学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讲话 (佘治骏 摄影)

    今天是第35个教师节。值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全体教师们致以节日最美好的祝愿和最亲切的问候!向获奖先进个人和团队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大家为建设“第一个南大”付出的辛勤劳动、作出的杰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天受表彰的教师和团队就是“学校的光荣”,就是“民族的希望”。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如汉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所言:“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他们既美“师德”之道,又慎“师德”之行;既美“师能”之道,又慎“师能”之行;既美“师责”之道,又慎“师责”之行,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弘扬“师德”,提升“师能”,增强“师责”,做一名“四有”好教师。

    一、既美“师德”之道,又慎“师德”之行。

    “第一个南大”的第一品牌是最好本科,最好本科的第一前提是最好教师,最好教师的第一要求是最美师德。师德是为师之德,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一体。师德是为师之魂,师德沦丧,师之不存,校之不存,国之不存。因此,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魂不附体,任何场合都不能神魂颠倒。

    既美“师德”之道、又慎“师德”之行的核心是“明大德、守初心”。“天下大德,莫大于忠”“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忠诚是人之美德,有忠才有德,忠立德亦兴。校训首字为“诚”,其首意即为忠诚,表现为担当、刚正、坚守。忠诚既是南大精神之魂,也是南大教师的内心信仰、精神高地和力量源泉。南大初心就是坚定“为国储才”、追求“学术独立”、服务“人民福祉”。在117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南大教师坚持以明大德而彰显初心、以守初心而光耀大德,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通过“静悄悄的创新”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作出了“热腾腾的奉献”,涌现出一批批像程开甲、胡福明那样有强烈家国情怀、肩负复兴大任的“民族脊梁”,把忠诚和奉献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既美“师德”之道、又慎“师德”之行的关键是“明公德,顺民意”。公德就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对南大老师来说,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校的腾飞、一切为了祖国的繁荣、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努力为办成、办好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让时代点赞、让社会称道的“第一个南大”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作为办学治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持续谋划人才培养为民生改善再做些什么、科学研究为产业转型升级再提供什么、“双一流”建设为“中国梦”实现再贡献什么,持续努力让南大的办学实践成为“走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大的“国士风范”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大的“双一流”建设成效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美“师德”之道、又慎“师德”之行的重点是“严私德,讲良心”。教师私德不是小事、私事,它关乎个人形象、影响学生行为。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崇高和奉献、仁爱和清苦。南大教师具有“严私德”的优良传统,教书育人,清正公正,戒贪止欲,乐于奉献。重积尺寸之功,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始终保持为人师表的本色。但言行出格、学术不端、作风轻浮、贪污受贿、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等有损教师形象的个案时有发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不断夯实为人师表的根基,才能筑起善为人师的大厦;只有常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自觉意识,经常为自己“剪枝打杈”,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

    二、既美“师能”之道,又慎“师能”之行。

    教师强,南大就强。教师强不仅是师德过硬,而且是“师能”高超。因此,每一名教师必须打牢基础,提升教学能力这个“生存”之需;抓住关键,提升科研能力这个“发展”之要;强化创新,提升转化能力这个“完善”之急。

    打牢基础,提升教学能力这个“生存”之需。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一堂好课要做到“五实”:有意义就“扎实”,有效率就“充实”,有生成性就“丰实”,有常态性就“平实”,有待完善就“真实”。要做到这“五实”,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教师不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而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历练能动的行动人;不是他人改革经验的照搬者,而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研究人;不是教学改革的单一操作者,而是最大限度接近教学本质的引领人。二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劳心者”,而是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点拨人”;不是放任学生“一夜看尽长安花”的“策马者”,而是引领学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牧羊人”;不是学生成长路线的“规定者”,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人”。三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科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人;不是学科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人;不是学科能力的简单的“展示者”,而是依托学科所从事的个性化教学的“设计人”。

    抓住关键,提升科研能力这个“发展”之要。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是南大教师的双重使命,创造知识水平的提高基于科研能力的增强。一是以责任驱动科研能力提升。张宪文教授“以史为鉴,誓把右翼拉下马”,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以实事求是、无可辩驳的学术成果,有力反驳了日本右翼的无耻谎言。他曾说:“我在南大学习四年,工作六十年,做了三件事:研究南京大屠杀史、中国抗战史、民国史。”可谓件件出彩,两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二是以问题倒逼科研能力提升。1998年,施斌教授从美国访学归国,恰逢长江特大洪水,当他来到最危险的荆江大堤考察时,看到几百人手牵手在农田里寻找管涌灾害点,心情十分沉重。当时国际上正在探索研发一种分布式光纤测量技术,能够长距离、分布式监测被测物的形变和温度等物理指标,可用于长距离线性工程的监测。为此,他决心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预警与岩土工程的安全监测中,把解决光纤埋入岩土体脆断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最终成功让光纤“神经”感知大地,把论文写入祖国的壮丽河山,为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以兴趣激发科研能力提升。兴趣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巨大的动力源。祝世宁院士在学生时代对半导体收音机和天文观测抱有浓厚兴趣,曾用零花钱购买电子元件器和光学组件,组装半导体收音机和天文望远镜。他常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是投身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业”。他的学生谢臻达是航模运动健将,拿过航模竞赛全国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祝世宁院士鼓励他把兴趣爱好与科研内容结合起来,尝试以无人机为载体开展量子光学相关研究。谢臻达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科研,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光量子芯片技术与无人机相结合,成功实现全球首个全天候移动量子通信。

    强化创新,提升转化能力这个“完善”之急。教师的转化能力是指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学术体系、将学术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能力。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把学术研究转化成为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进而依据教育目标将学术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最终传承给下一代,并反过来又推动学术不断创新,从而形成“学术研究—学术体系—教学体系”完整的学科活动链条,其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学科的内在运动规律。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通过寻求构建合理的学科组织关系,促进和推动教师不断去探索、发现未知世界,并及时将探索未知世界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体系,最终转化成教学体系,落实到培养什么人身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科是南大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科发展水平反映了南大师能建设的水平。

    三、既美“师责”之道,又慎“师责”之行。

    师因位高而责重,因名显而责大。教书育人是教师应承担的任务、应完成的使命、应做好的工作,这既是客观需要,也是主观追求。

    “师责”就是“为天地立心”的“理想信念”。“为天地立心”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格基石、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具有“为天地立心”这个理想信念的教师,既是“第一个南大”的筑梦人,也是“第一个南大”的追梦人,还是“第一个南大”的圆梦人,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格的时代重任,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贡献正能量,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提供动力源。“卓越教学奖”获得者李向东教授,坚持“为天地立心”,追求“努力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历时两年,五易其稿,打造南大首门“课程思政”,融合创新课程《宇宙简史》慕课,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师责”就是“为生民立命”的“道德情操”。“为生民立命”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践行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的核心品质,就是“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做善也”,敬业爱生、献身教育,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提升自己,成就学生。学校正在实施的“熔炉工程”就是融“大德”“大爱”“大家”“大智”这一体的工程,始于立德、终于树人,始于有意思、终于有意义,始于学会、终于会学,始于兴趣、终于刻苦,始于有形、终于无形,始于知识、终于审美,引领学生树牢“四个意识”,让“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根植于心;启迪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让“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铭刻于怀;示范学生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让“党啊,亲爱的妈妈”传唱永远。

    “师责”就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扎实知识”。习近平总书记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科研不得力,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时间知识。“赵世良讲座教授”入选者文学院苗怀明教授被称为“爱布置‘花式作业’的网红教授”,知识面广,被学生你为“问不倒教授”。他独创“花式作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逼着”学生仔细研读作品,查阅文献资料,品味学术之美,深受学生欢迎。

    “师责”就是“为万世开太平”的“仁爱之心”。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师德底色。教师专业发展要走出单纯的技术主义的误区,没有高尚的仁爱之心,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往往都是苍白无力的。仁爱之心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就是宽容包容、严格要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雪中送炭、润物无声。化学化工学院赵斌副教授三次入选“我最喜爱的老师”,被学生们亲切称为“让学生爱上化学的老赵”。他把“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视为座右铭,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他将《化学原理》这样一门涵盖面广、内容抽象的理论课程教得深入浅出、幽默风趣,通过以爱生爱、情感共融、问题导向模式下的讨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体验化学之美,从而深深爱上化学。

    南京大学正奔驰在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康庄大道上。曾担任南大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的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至今熠熠生辉,引领来者;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下面,我们将观看话剧《陶行知》,我们要像陶行知那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出神入化之功,收出类拔萃之效,为建设“第一个南大”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