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下,返乡农民工生存现状如何?
南京大学“浓农情谊”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了解民情
指导老师:倪骄 记者:高尚
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许多农民工失去了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农村。农业部调查显示: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38.5%。而这批返乡农民工中有 39.6%的人失去了在城里的工作。全国大范围出现的“返乡农民工浪潮”势必对中国的经济政治造成影响。为全面了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活变化、所面临的问题,炎炎夏日,南京大学——“浓农情谊”社会实践团队赶赴宿豫,进行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暑期实践活动。
走进农村,深入调查,与广大农民面对面
宿豫区位于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当地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下降,工人收入减少,农民工返乡,这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参与此次实践的所有成员于7月6日出发,行程为期14天,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科学统计等多种方法进行实践调研。
在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大部分农民工于2008年失去工作,返回家乡,其中的大多数现在仍处于赋闲在家,再就业问题变得迫在眉睫。但对于如何再就业,他们也不甚明了。由此,很多人选择了消极等待经济“回暖”的方式,期待市场经济出现好转以后,再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虽然一部分农民工表现出有创业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只是停留在大致想想的层面,客观存在的障碍使他们认为创业只是一种美好的遐想。我们的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农民工创业面临的最大障碍,比例高达52.1%,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但很多农民工表示并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政府诸如小额低息贷款等相关政策。同时,很多农民工表示他们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实际受惠相当有限。
对农民工返乡后生存状况的调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是为农民工提供相应帮助的实践支持。最终的调查结果将以六个指数感官的体现出来:经济状况、家庭和谐、子女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和个人幸福受影响指数,全方位体现返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走进缫丝厂,出点子、谋策略,与农民企业家面对面
宿豫区仰化镇银信缫丝厂是一家民营企业,由孟宪明、孟春雷父子创办,主要产出蚕丝,进行丝绸质生活用品的生产。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大量养蚕的农民改行,桑树被毁,缫丝厂面临着销售渠道减少、资金无法回转的危机。企业的存亡关系到工厂背后的两百多户桑农,一百多名工人的生活。
实践团队的成员有新闻、广告、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同学,他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相应建议。针对销售渠道减少、产品积压的现状,学子们向孟经理提议: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销售,省去中间零售商的环节,将产品邮寄至消费者手中。并大胆的使用广告策略,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为产品的销售开辟新的市场。在谈话中,孟经理表示:虽然自己制造的蚕丝被质量好、价格低,可是销路并不多,经过调查发现产品的包装环节不过关。对于这个问题,市场营销系的同学建议孟经理将产品进行精良的包装,然后再推向市场。同时,也建议孟经理:产品的价位只要比市场的平均价低一些就行,不需要过度压低价格,反而造成消费者消费时的不确定感。
在深聊中,孟经理袒露心扉,他表示:“农民企业家要有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感,金融危机对我们这个产业的冲击很大,可是我不能垮掉,因为我工厂里还有一百多名工人。我垮掉了,他们怎么办?” 对于拥有如此胸襟的农民企业家,所有团队成员都肃然起敬。
此外,实践团队还走进宿豫区仰化镇镇政府,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共同探讨关于发展和成才的问题。
与此同时,17个成员将在位于宿豫区的仰化中学进行义务支教,开展“大手拉小手奉献爱心 服务社会”的爱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