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上午,“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在外语中心707召开了本年度第七次学术交流会,邀请了国防科技大学赵杨教授、徐方宇副教授、董南南博士、延边大学朴玉明教授、齐鲁工业大学许静雯博士进行报告。本次交流会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助理周静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国防科技大学赵杨教授作了题为《韩国越战小说和参战反思》的报告,赵教授首先介绍了韩国派兵赴越南参战的史实,以时间顺序对韩国越战小说进行了梳理,指出这些越战小说展现战争残酷性的同时,也突出描写了曾经历过被殖民历史的韩国的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双重身份,接着赵教授以韩国作家黄皙暎的短篇小说《塔》为例,通过对“塔”的命运的解析揭示作家对韩国参战意义进行的反思。
国防科技大学徐方宇副教授作了题为《越南人的生死观与<战争哀歌>中的生死书写》的报告,徐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选题背景,指出研究《战争哀歌》中的生死叙事,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更有助于从越南文化史、文学史以及中越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挖掘作品深层的人文主义渊源。接着徐教授从“亡魂与叙事”“为战友而死”“女性与重生”三个主题,探讨了《战争哀歌》及其与越南文化的关联。
齐鲁工业大学许静雯博士作了题为《<烟树>中的时空体空间与越南战争中的伦理选择》的报告,许博士聚焦于21世纪的越南战争书写研究,选取了将越南战争置于美国对外战争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的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的越战小说《烟树》,分析了作品构建的纵横交错、层次丰富的时空体空间,指出美国男性从和平到战争,从战争到下一次战争的运动轨迹在历时关系层面建构了小说的空间结构,驱动这一空间建构的是美国男性对民族神话中真正的男人身份的渴望,男性角色在静与动的反差状态中呈现越战叙事空间中伦理秩序的失衡。而与男性空间处于共时关系的女性空间中,为美国男性如何走出伦理困境提供了启示。许博士还指出,《烟树》出版于后9·11时代,作品的结尾也暗示了美国想要摆脱恐怖袭击造成的民族创伤,需要反思其外交政策给他国人民造成的伤害。
延边大学朴玉明教授作了题为《美国朝鲜战争小说发展现状与转向》的报告,朴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朝鲜战争小说的书写特点,指出主题从歌颂、质疑到批判与反思的转向过程。接着,朴教授分析了21世纪美国朝鲜战争小说书写特点,结合作品介绍,概括其特点为:作家群体发生极大变化;小说人物涉猎面更广,人物身份及时空背景的多元化、立体化;小说主题呈现多重交织融合,叙事手法呈现多元化的转向;近15年的小说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更为突出;21世纪小说更贴近当代社会审美价值。朴教授指出,这些作家作品能够与当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唤起读者对于战争本质的认识,揭示战争对于人类心灵的冲击,以及对于现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国防科技大学董南南博士作了题为《生命政治视域下韩国战后派小说中的难民书写》的报告,董博士首先厘清了报告题目中的“生命政治视阈”“韩国战后派”“难民”等概念,然后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在法律空缺的例外状态中,美国人对韩国平民权利的剥夺受到韩国政府的默许甚至庇护,而难民被弃置在生与死的界槛,丧失对生命权的把控。在长期的暴力压制下,大多数难民丧失作为个体的能动性,逐渐由人性向工具性、物性移易,成为生命权力被严格规训的客体。韩国战后派小说展现了在朝鲜战争背景下,生命政治与政治权力的紧密结合,也表达了韩国作家对生命政治的思考与批判。
最后,点评人胡亚敏教授进行了点评。胡教授指出,赵杨、徐方宇、许静雯三位主讲人分别从韩、越、美三个不同国家的越南战争主题小说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为学界提供了不同参战国作家的态度与反思,建构起了庞大的、立体的越南战争阐释与反思空间。朴玉明和董南南两位博士则聚焦美、韩两国对朝鲜战争的书写,从美国和韩国两个国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朝鲜战争小说进行了分析,发掘了两国作家对朝鲜战争认识的深刻性。胡教授高度评价了五位主讲人的报告,指出五位主讲人的分享提升了与会者对世界战争文学的认识,强化了大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报告会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员与各位报告者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纷纷表示受益良多,以后会向各位专家学习,精进自己的研究。
作者:“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审核:刘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