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 NAVIGATION
〔江苏教育报〕南京工业大学硕博毕业生伉俪坚定决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绽放在天山南北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朱琳
“新疆,我们要来啦!”日前,张智浩订好了2月26日去新疆的机票后,提前向家在克拉玛依的师妹了解了当地生活起居情况,收拾打包好行李物品,准备向着向往已久的祖国西部进发。
张智浩,徐州人,2023年年底从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徐晓晴,苏州人,两年前从南工大药学院硕士毕业后留宁工作。随着张智浩即将赴新疆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就职,作为妻子的徐晓晴也毅然选择辞职跟随,这对夫妻将在美丽的克拉玛依开启崭新的人生篇章。
万里山河大展宏图
“凉州城上春风悠,苍茫武威一水流”……苍茫壮阔的天山风景,多年来一直印刻在张智浩的脑海里。2023年9月初,虽然已经拿到南京苏美达、苏州康辉新材料等企业的意向录用通知,但一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一下子触发了张智浩的情思,心中对西部的向往猛地把他“推”了出去,他毫不犹豫地投了一份简历。
很快,张智浩就收到了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负责人的电话,对方想确认他的应聘意向。接电话时,妻子徐晓晴正在身旁,“原以为不太现实,毕竟八字还没一撇,所以也没多想。”然而,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快节奏的招聘进程催促着夫妻俩不得不快速做出人生的重要决定。
10天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分公司来南工大现场宣讲招聘。现场面试节奏很快,张智浩感受到了来自分公司领导的特别关注。“他们大概跟我聊了一个小时,对公司的明星产品如数家珍,对我的有机催化研究方向的能力素质也很认同。”此后,张智浩赴疆工作的想法越发坚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张智浩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自2014年进入南工大以来,他就深受学校科研产业化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同课题组的师兄也多半选择去大型化工企业工作。这一次,他想要把能量和热爱传递下去,并发挥到最大。
骨子里的西行情结
2023年10月底,张智浩只身前往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实地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站在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石油生产加工基地,张智浩看到无数台游梁式抽油机在一望无边的盐碱地中不停运转,深受震撼。他想到了曾听过的关于爷爷在西部边疆的奋斗岁月。
“我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20世纪50年代,张智浩的爷爷临危受命,成为首批援藏干部。“听爸爸说,爷爷在西藏一直工作了十余年,直到有一次突发心梗被送去北京治疗后,才回到老家徐州休养。”张智浩的言语中充满着对爷爷的敬意,“我的大伯和大舅也曾赴甘肃参军援建西北,或许正是这些原因,让我对西部就业充满了向往和执着。”
张智浩的恩师李振江和师母何军在不惑之年从新疆来到南京开启新事业,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也在张智浩的心中潜移默化地种下了不畏困难的种子。“李老师曾说:‘我们要发挥自己作为工科学生的优势,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才二十几岁,没有理由不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闯一闯。”张智浩深知,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和即将从事的石油技术研发工作,挑战无处不在,但他更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与张智浩的踌躇满志不同,妻子徐晓晴却陷入了纠结:一边是已经熟悉的城市和环境、稳定的工作以及相互照顾的家人朋友们,一边是丈夫热爱的事业和想要打拼的地方,该如何抉择?在反复的思想斗争和沟通准备后,她最终决定辞去南京的工作,随丈夫一起去西部工作、生活。
夫妇携手谋划“疆”来
虽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但徐晓晴却不打无准备的仗。她提前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克拉玛依市的情况,了解到这里有两所三甲医院,药学专业毕业的她,可以试着去应聘一下;她也了解到,克拉玛依市有70%以上的汉族居民,他们都能适应西部的生活,相信自己也可以很快适应。而最能给她信心和勇气的,还是与丈夫张智浩近十年相伴中彼此的爱与信任。
2014年9月,徐晓晴和张智浩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新生,并在药学院成了同学。在求学岁月里,他们一起学习、相互促进,于2019年领证结婚。此后,徐晓晴成功保研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张智浩也在徐晓晴的鼓励和陪伴下,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并选择硕博连读。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让徐晓晴选择一如既往地相信、陪伴丈夫。
在克拉玛依之行中,看着眼前干净的城市、宽敞的道路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张智浩深受触动,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一直生活的小县城。公司的工作区域和实验室也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这里与学校的学习环境很相似,让我能安心地开展研发工作。”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国家战略前沿的排头兵,是一个有志青年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这对青年伉俪表示,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是每个青年的使命,也是学校一直以来倡导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作为工科院校毕业生,将这里作为人生的新起点,我们感到很荣幸,我们会让无悔的青春在天山南北绽放出绚丽之花。”
2024年2月23日《江苏教育报》2版: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21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