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60年的学术生涯,他因工业兴国而始,为工业污染而忧。他查明了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有时间概念的产品生命周期物流图及其分析方法,揭示了资源效率等指标与物质循环率及产品产量变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
陆钟武
陆钟武(1929—2017),冶金热能工程和工业生态学专家。1950年,他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获学士学位;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研究生班(前两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兴邦承父志,创业赴他乡
1929年,陆钟武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老一辈多有饱学之士,祖父陆舜卿、曾祖父陆雪香等祖上数代都从事教育工作。父亲陆绍云1915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学成归国,相继在沪、津、鲁、渝办了包括上海国棉七厂等在内的近十所纺纱厂,赢得了我国纺织界几代人的赞誉。
父母对陆钟武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陆钟武在重庆长大,当时的重庆几乎天天有空袭警报。“为什么偌大的中国任人宰割?”小时候的他不懂“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他知道中国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他立志要像父亲那样“实业救国”。
《工业生态学基础》
1946年10月,陆钟武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2月,转学到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1950年7月,大学毕业。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呼鼓舞,为建设崭新国家而努力工作,有志青年纷纷争先恐后地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陆钟武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旧激动不已。他说:“平生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在解放初期聆听华东区几位部长级领导为上海大学生所作的几次精彩报告,那真是对我人生的洗礼,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新中国的建设建功立业,奋斗终身!”
陆钟武院士
1953年,他在东北工学院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是冶金炉教研室首任主任。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陆钟武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指导全国几百座加热炉的节能改造,改建后的加热炉热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钟武把节能视野从冶金炉窑扩大到工序、企业乃至整个钢铁行业,从节约能源扩展到非能源,提出了“载能体”概念,创立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引领全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工作。自20世纪末,陆钟武把研究对象从钢铁行业拓展到工业系统节能、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及其相互关系上面,开辟了中国工业生态学新领域。他实现了工业生态学的“中国化”,被誉为“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
掌握操纵杆,开窗纳江来
1984年,陆钟武走上东北工学院院长岗位。上任伊始,他就发表了《谈开放办学》一文,提出了“开放办学”思想以及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坚持为冶金工业和地方经济“全面服务”等办学方针,他的办学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向媒体开放”“向中学生开放”“向企业开放”“向国外开放”,一向“深宅大院”的东北工学院对外敞开了“四扇”大门。20世纪80年代,他提议拆掉东门,划出体育馆以东,共六公顷土地,在三好街建立中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的科学园,也就是今天的东北大学科学园。30年后的今天,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沈阳的“中关村”,孵化出东软集团等一批创新企业,年产值120多亿元。
为了实行开放式教学,陆钟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图书馆书库向全校师生开放、体育场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师生们还没接触过网球的时候,他主导建造了7个网球场地,拨款建设健身房,成立东北大学健美协会。
陆钟武坚持为冶金工业和地方经济“全面服务”的办学方针,于1984年成立东北工学院辽宁分院,为辽宁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1987年,陆钟武代表学校领导班子,接手冶金部秦皇岛冶金地质职工大学,创办了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校。遵照陆钟武“不办则已,要办就办好”的建校方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教职工八百多人,在校生万余人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大学。
学生是一校之长关注的焦点。陆钟武发现:现有的阶梯教室容易给考试舞弊者提供抄袭的条件,今后考试应在平面教室里进行。考虑学校当时的情况,他决定将冶金学馆的大会场改建成平面考场,并配备了全新的桌椅。
在陆钟武的督促下,1987年底,一个能容纳数百名考生的“东北大学中心考场”正式投入使用。“大考场”在全国属于首创,相邻的每一列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左右桌考题不同,自然也没有了作弊可能。
陆钟武是一个亲民的院长。有一年运动会上,他发现孩子们大部分很瘦弱,于是他放出话:“男生们都出来,跟我比一比掰腕子,看看谁能掰得过我?”十多个男生前来挑战,除了一名体格健壮的学生,其他人全都败下阵来。此后,陆钟武在全校倡导,每个学生应该掌握一到两项受益终身的体育项目,东大学子跟随“健美校长”掀起运动健身的热潮。
1991年,陆钟武卸任院长职位,那时他已经62岁了。了解他的同事都说:“陆钟武教授任院长期间,继往开来,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留下了好多可圈可点、可以传承的东西。”只有那些有思想的学问家,才有其学术思想可言;只有那些有思想的教育家,才有教育思想可言,才是时代呼唤的教育家。陆钟武不愧是这样一位有学问、有思想的大学校长,做学问和当校长都能达到顶级水平,尤为难得。
勇攀科研高峰,创多个“第一”
陆钟武的墨宝“行止无愧天地”镶挂在他家的客厅里,这刚柔相济、入木三分的六个大字是刻在他心目中几十年恪守不变的座右铭,更是他学术生涯的写照。
陆钟武经历的第一次重要实践是我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的创建,他成为了我国冶金炉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1953年,东北工学院组建了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炉教研室,陆钟武担任教研室主任。他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炉内热电偶的热点温度,他修正了外国专家那扎洛夫关于热电偶指示温度的计算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钟武主编了《冶金炉理论基础》《冶金炉热工及构造》《火焰炉》《火焰炉理论(中文版)》等冶金炉学科成立以来主要的专著和教科书,被全国高等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普遍选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冶金炉学科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得到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他为我国冶金炉专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冶金炉学科的创始者和领军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陆钟武开启组建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创立系统节能理论的第二次重要实践。陆钟武根据国际上刚刚爆发的能源危机和我国钢铁工业能耗过高的现状,组建了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和热能工程系,并出任热能工程系主任。陆钟武创造性地提出了“载能体”概念,将热能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和学科视野,从过去的单体设备(冶金炉)及其部件,扩展到生产工序(厂)、联合企业乃至整个冶金工业。
陆钟武与乌克兰高校专家开展交流(前排左三为陆钟武)
陆钟武的系统节能理论,从建立到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系统节能思想最初曾遇到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对,寄给报刊的文章也曾多次受阻,迟迟不予发表。直到80年代末期,冶金工业部把“节能降耗”确定为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的两大任务时,人们才被陆钟武远见卓识的“学术思想”所折服。1987年,全国冶金节能工作会议在吉林省召开,冶金部充分肯定了陆钟武教授的研究成果,系统节能理论成为我国冶金工业节能的指导方针。
1993年,陆钟武的系统节能代表作《系统节能基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修订后再版。30年来,他主动为本科生开设系统节能课程,多次组织系统节能理论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系统节能方向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青年学术带头人。陆钟武成为冶金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及技术的先行者和创建人,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节能降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世纪之交,陆钟武将目光聚焦到工业生态学领域,开启了他的第三次重要实践。为了研究和处理好工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他集中精力投身于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把研究视野从工业生产过程拓展到产品加工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直到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利用,囊括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了学术思想的第二次飞跃。
陆钟武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负荷曲线形象地比喻为一座“环境高山”,发展经济就是一次“翻越环境高山”的实践,并导出了单位GDP环境负荷年下降率的临界值公式,以及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条件公式,绘制了资源消耗、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曲线图。
陆钟武与学生蔡九菊交流
在炉窑热工方面,陆钟武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查明了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在系统节能方面,陆钟武提出了载能体概念,产品能耗的 e-h 分析法,以及物流对能耗的影响分析法,创立了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提出了钢铁工业的节能方向和途径,率先建立了有时间概念的产品生命周期物流图及其分析方法。在工业生态学方面,陆钟武明确了我国钢铁工业废钢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钢产量持续高速增长,揭示了资源效率等指标与物质循环率及产品产量变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穿越“环境高山”为比喻,阐明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特征,导出了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条件方程式。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