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东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东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秦飞:多主体视角建构沉浸式思政课

编辑: 王刚 来源:新闻网 更新日期: 2023-05-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当前,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提升课堂沉浸度和吸引力,增强师生参与度与获得感。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笔者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教师、学生、朋辈等多主体出发,探讨沉浸式思政课的建构逻辑与路径。

教师主导:把握课程的政治航向

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学生进校修习的第一门思政课。如何赢得“开门红”,博得“第一印象”,对后续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课堂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主阵地,思政课承担学校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传道”的意味更加浓烈,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无论多么活泼多样,师生首先要正心诚意。

德与法是现代文明的根基。隆重的仪式感是教师引领学生重道循道的关键。开讲前,教师凝重而庄严的鞠躬动作,将直抵学生心灵。简单礼仪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文化感染力,对营造充满敬重之心的共情式课堂意义重大。此外,庄重的仪式也提醒思政课教师要谨慎持守言行,做到言传身教、躬身践行、润物无声。

思政课的政治性为教学过程设定了政治“航道”。就思想的流动过程而言,教师是源头、学生是归处。思想在师生之间的流动应当牢固坚持政治导向、树立政治标准、承载政治价值。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和方法层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自然也是思想流动的主导者。

教师在主导课堂的过程中不能一教了之,或开展“灌输式”“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在理论与现实、讲授与实践、言传与身教中,引领学生与国家、与时代同频共振、视域融合,以真实理论、事件和经历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感。

学生主体:回归教育的人本主义

沉浸的本质是主体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的一种情绪体验或状态。构建沉浸式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笔者设置“高等教育史”这一议题,让学生对比东西方大学发展历程和在不同阶段各自形成的大学精神,进而把握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在当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调研,学生发现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注重“精神成人”。反观西方教育,则格外注重专业素质的培训。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浪潮要求学校为适应其生产力发展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器”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因此,西方引领的近现代大学教育呈现出较强的“工业化”特质,培养的“人才”就如车间制造的“标准件”。

今天,东西方教育者对工业化给教育造成的影响作了深刻反思,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将人才培养成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艺术品”,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

经过“标准件”和“艺术品”的对照考量,学生逐渐认识到所处时代的沿革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导入课本绪论“我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引导学生以更博大的情怀和积极的态度规划人生,畅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重要节点上,自己应该作出怎样的贡献。

继而,教师进一步启发性提问:要实现这些愿景,须付诸怎样的行动?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准备工作要以祖国的繁荣发展为坚强后盾和保障,以此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将“小我”价值的实现积极融入国家建设的“大我”。

朋辈互动:提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课堂,注重发挥朋辈间的示范、自省、互动和辅导功能,注重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自我效能感。

笔者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重点推行朋辈互动这一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基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往上看”的人际互动思维习惯,课堂上以典范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向同辈中优秀者学习;邀请与授课班级同专业的大学四年级学长学姐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逐梦之旅,并进行现场零距离互动,以此引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深入思考。进而,通过教师对理想信念精讲和留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青春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以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实践。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课程还进行了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实践探索。课前,教师精心布置情境、选定讨论主题,并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匹配案例式讨论、主题式讨论、嘉宾式讨论、辩论式讨论、读书会式讨论和课题研究式讨论等与主题相契合的讨论方式。课上,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听TA说”课堂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交锋中,激发师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最后,以教师点评收尾,教师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讨论主题进行总结,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准滴灌式引导,尤其要注意矫正一些代表性的错误认知,做好学生价值引领工作。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广维度、立体化的沉浸式课堂,有助于德育效果的彰显,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视域下学校思政课争先创优实践路径探析”[2020GJJG311]成果)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5408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