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东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东大 - 正文

车向忱:追求平民教育的东北教育家

作者: 佚名 来源:华商晨报 更新日期: 2011-03-01

 

繁华中,车向忱旧居记录着过往的岁月

  ■本报记者 高巍 摄

  沈阳市和平区南三马路16号,一座新装修过的二层建筑是车向忱旧居,在周围繁华热闹、高楼林立的环境中,显得有几分冷清。

  这座小楼是个日式风格建筑,建于1923年,当年曾经是“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职员住宅,两层共有8个房间,包括卧室、书房、办公间、厨房、卫生间和锅炉房等。从1948年11月到1950年年初,人民教育家车向忱居住于此。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这座建筑经过修缮也面貌一新,车向忱的往事,也如这房子一样,印在了很多老沈阳人的记忆中。

  后人忆车向忱往事

  沈阳师范大学退休教师车树实是车向忱的幼子,如今车老已是八旬老人。他成为父亲一生经历的亲见人和整理者,而知道得越多,感受也就越深刻,以至于这些年,每当提起父亲,老人家仍旧百感交集。

  “当年,住在南三马路16号的,有我们一大家子人,有家里的亲戚,几位叔伯姐弟,还有父亲的通讯员、警卫员、厨师以及父亲在关内办学时一位老师的学生。”车树实说,而当年他正在吉林念书,对这栋建筑的记忆仅仅停留在1948年底的两个星期。

  那时,东北刚刚解放,东北人民政府还未正式成立,车向忱参与了解放和接收工作,办公地点就在太原北街上。作为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长,组织上分配车向忱居住在南三马路的这栋房子里。

  在车树实的记忆中,1948年底他放假回来,从沈阳站走出来时,完全不知道家在哪里。当年他跟随父亲流亡关内时,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于是,他只好先找到沈阳站附近的派出所,在民警的带领下才找到了家。“不过家门是锁着的,我就等在门口。直到太阳西沉,才看见一辆车开到门口,父亲下了车。”

  “父亲看见我很高兴,领着我上了二楼说他准备了一件礼物,他在随身物品中拿出了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书是一本早期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还是竖版的,大概算东北最早出版的版本了,父亲用铅笔写着我的名字。另外还有一个笔记本,上边写着迎接1949年胜利年。”车树实一直把这两样东西珍藏了很多年。

  居住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车树实印象较深的,是“当时父亲的工作忙碌,一直忙于成立实验中学的事情,此外,父亲还在家里见过他当年的一个学生,曾经是北大营的守军。父亲以前给他写信,劝他起义。”

  张学良支持他办平民教育

  车向忱1898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少年时在本村小学堂读书,后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高等补习班,亲历了“五四”运动后入中国大学。1925年,车向忱回到沈阳,开始了他追求平民教育的一生。

  1928年9月,车向忱抱着“救国先要救民,救民先要教民”的平民教育救国理想,成立了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他在《宣言》中提出:“平民教育为今日救国之教育。”把“救济我省一千二百万不识字之民众,作十年普及之计划”,当作促进会应负的责任。从此,拉洋车的、工人、卖小吃的……凡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普通人都成了车向忱的教育对象,他自己花钱给他们买书买纸。

  不过,当时的教育厅长王毓桂却为此到张学良那里告了车向忱一状,认为平民教育是“拉拢青年……反对贵族,是反对政府”。车向忱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想办法面见张学良。当时张学良正为父服丧期间,在张氏帅府的会客厅,他第一次见到了车向忱。车对张说办平民教育就是为了唤醒民众,反对日本侵略。张学良听了很高兴,又问他对东北的教育建设有什么主张。在谈话结束时,张学良打了包票:平民教育很有必要,应该办下去,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

  后来,东北沦陷,车向忱流亡关内。1935年夏他来到西安,见从东北流亡来的孩子们没有书读,他心中那根牵扯着教育的神经又一次波动,于是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试办竞存小学,先后招收东北儿童200余人,在教育中强调打回东北去。

  “办竞存小学的钱里,还有我的两元压岁钱,”车树实说,“跟着父亲流亡到那里,当时只有7岁。”他挂在家墙壁上的小竹篮内有大人给的压岁钱,父亲答应他为竞存小学的一位“校董”,并称他是抗日“小功臣”后,小树实才将竹篮内平时舍不得花的整整两元的零钱交给了父亲。就是这两块钱,点燃了教育的火种。

  后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导火索之一是“枪杀幼童案”,当时就发生在竞存小学。车向忱这一次终于去找张学良了,正是张学良得知竞存学校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游行请愿活动中被警察用枪打伤后,他保证给大家一个圆满的答复。三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曾受张学良委托寻找马占山

  “九一八”事变后,车向忱与东北大学的40多名学生和流亡同胞来到北平。他们拜见了当时身为全国海陆空军副司令兼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张学良同意并支持车向忱提出的,成立以东北青年为基础的东北学生军,训练出关抗日的骨干力量。

  车向忱、高崇民等还决定成立一个以“抵抗日人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为宗旨的统一的抗日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据资料记载,1932年1月,救国会常委会决定由车向忱带人出关潜入敌后,联络组织抗日义勇军。临行前,张学良亲自召见车向忱,嘱托将委任状和密信交给义勇军。2月初,车向忱带着慰问信、委任状和张学良的密信,装作卖药先生,几次只身横越遮天蔽日、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森林,寻找抗日义勇军将领马占山,终于将张学良的信物委任状交给他们,推动他们联合抗日。

  “为何会产生平民教育这样一个想法?”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提给车树实时,他想了想说:“父亲年轻时读大学,开始是读法科,不到一年转到了哲学系,那时候哲学和教育学是一起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经是他的老师,也许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坚定了父亲的想法。”

  1946年,车向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由中央直接掌控的“秘密党员”。后来,他曾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1971年,车向忱在盘锦逝世。

  “父亲后来搬离了南三马路,曾经先后居住在省政府东门附近、四经街老省博附近的民居里,不过其他地方都已不存在。南三马路的这栋楼,是现在留存下来的惟一的父亲曾居住的地方,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那里为父亲办一个展览,向更多的人展示父亲的一生。”2008年10月27日,这座老建筑成为沈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繁华中,车向忱旧居记录着过往的岁月

  沈阳市和平区南三马路16号,一座新装修过的二层建筑是车向忱旧居,在周围繁华热闹、高楼林立的环境中,显得有几分冷清。

  这座小楼是个日式风格建筑,建于1923年,当年曾经是“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职员住宅,两层共有8个房间,包括卧室、书房、办公间、厨房、卫生间和锅炉房等。从1948年11月到1950年年初,人民教育家车向忱居住于此。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这座建筑经过修缮也面貌一新,车向忱的往事,也如这房子一样,印在了很多老沈阳人的记忆中。

  后人忆车向忱往事

  沈阳师范大学退休教师车树实是车向忱的幼子,如今车老已是八旬老人。他成为父亲一生经历的亲见人和整理者,而知道得越多,感受也就越深刻,以至于这些年,每当提起父亲,老人家仍旧百感交集。

  “当年,住在南三马路16号的,有我们一大家子人,有家里的亲戚,几位叔伯姐弟,还有父亲的通讯员、警卫员、厨师以及父亲在关内办学时一位老师的学生。”车树实说,而当年他正在吉林念书,对这栋建筑的记忆仅仅停留在1948年底的两个星期。

  那时,东北刚刚解放,东北人民政府还未正式成立,车向忱参与了解放和接收工作,办公地点就在太原北街上。作为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长,组织上分配车向忱居住在南三马路的这栋房子里。

  在车树实的记忆中,1948年底他放假回来,从沈阳站走出来时,完全不知道家在哪里。当年他跟随父亲流亡关内时,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于是,他只好先找到沈阳站附近的派出所,在民警的带领下才找到了家。“不过家门是锁着的,我就等在门口。直到太阳西沉,才看见一辆车开到门口,父亲下了车。”

  “父亲看见我很高兴,领着我上了二楼说他准备了一件礼物,他在随身物品中拿出了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书是一本早期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还是竖版的,大概算东北最早出版的版本了,父亲用铅笔写着我的名字。另外还有一个笔记本,上边写着迎接1949年胜利年。”车树实一直把这两样东西珍藏了很多年。

  居住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车树实印象较深的,是“当时父亲的工作忙碌,一直忙于成立实验中学的事情,此外,父亲还在家里见过他当年的一个学生,曾经是北大营的守军。父亲以前给他写信,劝他起义。”

  张学良支持他办平民教育

  车向忱1898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少年时在本村小学堂读书,后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高等补习班,亲历了“五四”运动后入中国大学。1925年,车向忱回到沈阳,开始了他追求平民教育的一生。

  1928年9月,车向忱抱着“救国先要救民,救民先要教民”的平民教育救国理想,成立了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他在《宣言》中提出:“平民教育为今日救国之教育。”把“救济我省一千二百万不识字之民众,作十年普及之计划”,当作促进会应负的责任。从此,拉洋车的、工人、卖小吃的……凡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普通人都成了车向忱的教育对象,他自己花钱给他们买书买纸。

  不过,当时的教育厅长王毓桂却为此到张学良那里告了车向忱一状,认为平民教育是“拉拢青年……反对贵族,是反对政府”。车向忱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想办法面见张学良。当时张学良正为父服丧期间,在张氏帅府的会客厅,他第一次见到了车向忱。车对张说办平民教育就是为了唤醒民众,反对日本侵略。张学良听了很高兴,又问他对东北的教育建设有什么主张。在谈话结束时,张学良打了包票:平民教育很有必要,应该办下去,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

  后来,东北沦陷,车向忱流亡关内。1935年夏他来到西安,见从东北流亡来的孩子们没有书读,他心中那根牵扯着教育的神经又一次波动,于是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试办竞存小学,先后招收东北儿童200余人,在教育中强调打回东北去。

  “办竞存小学的钱里,还有我的两元压岁钱,”车树实说,“跟着父亲流亡到那里,当时只有7岁。”他挂在家墙壁上的小竹篮内有大人给的压岁钱,父亲答应他为竞存小学的一位“校董”,并称他是抗日“小功臣”后,小树实才将竹篮内平时舍不得花的整整两元的零钱交给了父亲。就是这两块钱,点燃了教育的火种。

  后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导火索之一是“枪杀幼童案”,当时就发生在竞存小学。车向忱这一次终于去找张学良了,正是张学良得知竞存学校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游行请愿活动中被警察用枪打伤后,他保证给大家一个圆满的答复。三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曾受张学良委托寻找马占山

  “九一八”事变后,车向忱与东北大学的40多名学生和流亡同胞来到北平。他们拜见了当时身为全国海陆空军副司令兼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张学良同意并支持车向忱提出的,成立以东北青年为基础的东北学生军,训练出关抗日的骨干力量。

  车向忱、高崇民等还决定成立一个以“抵抗日人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为宗旨的统一的抗日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据资料记载,1932年1月,救国会常委会决定由车向忱带人出关潜入敌后,联络组织抗日义勇军。临行前,张学良亲自召见车向忱,嘱托将委任状和密信交给义勇军。2月初,车向忱带着慰问信、委任状和张学良的密信,装作卖药先生,几次只身横越遮天蔽日、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森林,寻找抗日义勇军将领马占山,终于将张学良的信物委任状交给他们,推动他们联合抗日。

  “为何会产生平民教育这样一个想法?”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提给车树实时,他想了想说:“父亲年轻时读大学,开始是读法科,不到一年转到了哲学系,那时候哲学和教育学是一起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经是他的老师,也许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坚定了父亲的想法。”

  1946年,车向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由中央直接掌控的“秘密党员”。后来,他曾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1971年,车向忱在盘锦逝世。

  “父亲后来搬离了南三马路,曾经先后居住在省政府东门附近、四经街老省博附近的民居里,不过其他地方都已不存在。南三马路的这栋楼,是现在留存下来的惟一的父亲曾居住的地方,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那里为父亲办一个展览,向更多的人展示父亲的一生。”2008年10月27日,这座老建筑成为沈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