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奋进的历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足迹·奋进的历程 > 正文

    【旗帜·发展成就巡礼⑨】深耕谋远 善作善成 在开放发展中服务国家战略和东北全面振兴

    时间:2024-07-03 浏览量: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全面回顾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现在东大新闻网等媒体平台开设“旗帜·发展成就巡礼”专栏,聚焦党建思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刊发系列综述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东北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百年峥嵘,东北大学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学校创建了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了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特色荣校、开放发展,主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向习近平总书记提交一份满意答卷。

    构建大合作格局,勾勒发展“新路径”

    联动融合,布局多层次多维度合作。成立合作发展委员会(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委员会),统筹布局谋划,制定实施《对外合作发展和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工作规划(2024-2026)》,将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作为第一战场,将服务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以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锚住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十四届党代会以来,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91项。

    合作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

    固本强基,完善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对外合作发展和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国内合作管理办法》,明确合作发展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重大专项审议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明晰各成员部门工作职责,规范交流合作行为,规定合作协议签署程序,建立合作事项监督考核机制,激发校内各领域积极性,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去主动寻求合作,凝聚共识合力,发挥优势特色,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智力支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实施领军人才引领计划,发挥学术大师聚才核心作用,助力实现人才“孔雀东北飞”。五年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37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9人,打造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人才高地。

    聘任李德天院士照片

    工程师的“双手”与科学家的“大脑”同样重要,学校与中国宝武、中矿集团等龙头企业协同开展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在联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中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科技人才;与宝马集团、鞍钢等联合创新“招生-选题-培养-共享成果”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为黎明、沈飞、沈鼓等头部企业“定制化”培养技术骨干,多渠道培养适应辽沈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点燃发展“新引擎”

    服务重大工程。深部工程硬岩破裂过程测试系列技术与装置、自主研发岩爆微震智能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与装备、深部“无矿柱连续开采”“微波机械连续开采”等颠覆性采矿技术,为重大水电工程、重大铁路工程等安全高效建设保驾护航,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本溪思山岭铁矿、国内最深的抚顺红透山铜矿等深部金属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技术和装备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一带一路”倡议。

    托举大国重器。完成百万吨级乙烯转子系统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应用于沈鼓集团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第四代核电材料制备技术,应用于鞍钢40吨板坯电渣炉和电渣锭,实现第四代核电用316H钢首批合同供货,解决了该产品“卡脖子”的难题,使鞍钢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全部依靠自身装备生产该产品的企业;首次提出了铁基纳米B2相改善超低温强韧性的原理,突破了全系列核心工艺技术,生产出全系列高品质镍系低温钢并实现了“低镍代高镍”,为我国能源与化工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9Ni钢用于中石油大型陆基LNG储罐建造

    服务经济主战场,注入发展“新动能”

    关键技术攻坚赋能高质量发展。围绕矿冶、信息学科链,打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平台链条,着力推动“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和“从1到10”的技术革新与应用示范。建立全流程决策和控制一体化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矿业-冶金工业流程的自动化系统技术突破,建成工业示范,引领未来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基于三传一反的制造循环工业系统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发展方向。

    全流程决策和控制一体化理论与技术体系实施项目

    以需求为导向深度拓展工业合作。近年来,工业合作规模实现倍增,2023年横向合同额突破10亿元。积极服务辽沈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助力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新松机器人共同打造大型压缩机、数控机床、重型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和轧制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引领大型轧机国产化进程;分布式协同控制理论和技术,打破我国海底管道检测对国外的依赖;用于常见病诊断、恶性病筛查的智慧医疗装备在全国医疗IT市场占有率领先;智能座舱、汽车网联装备市场份额第一。

    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成立科转与知产领导小组、股权管理小组和转化办公室,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制度10余项,建立成果转化分级管理、收益共享、多元评价机制。建成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鞍钢东大先进材料工程研究院、沈抚东大工业技术研究院、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30余个。“基于源头阻断的氧化铝清洁生产与拜耳法赤泥消纳技术”“复杂铝电解质体系提取锂盐新技术”分别以专利成果作价入股和实施许可方式实现转化,单笔交易额均达1亿元。氧化铝清洁生产技术,可盘活我国80%的铝土矿呆矿;铝电解质锂盐提取技术,可回收碳酸锂30万吨/年,节约电耗20亿度/年。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谱写服务“新篇章”

    同频共振,深度融入东北全面振兴。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扎根东北、服务辽沈,聚焦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围绕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服务辽沈振兴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将自身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深度融合,满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学校与沈阳市举行校地融合发展工作会商,与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地震局、辽宁材料实验室等开展进一步合作。建设“沈阳—东北大学创新港”,打造前沿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实验区,支撑辽宁打造重大技术策源地,支撑辽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推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零碳冶金等中试基地,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纽带,打造环东大科创生态圈。着力推动人才来辽留辽,近年来,30%毕业生在辽就业创业。

    东北大学与辽宁省科技厅举行工作会商

    定点帮扶,助力推动乡村振兴。选派干部13人次,直接投入、引入帮扶资金4300余万元,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3700余万元,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23000余人次……一组鲜活的数字,生动诠释着十余年来东北大学定点帮扶昌宁县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学校锦旗

    学校发挥办学优势,改善地方教学条件,援建校舍、爱心捐赠,“扶志”又“扶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为高原上的百姓点燃了致富的科技火炬。学校组织以购代捐,实现采购额750余万元,推动了“云上昌宁”智慧农业系统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2019年4月,昌宁县喜摘贫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学校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锦旗。十余年来,东北大学坚持把昌宁事当作东大事,为昌宁想办法、出实招、见实效,在情感上真情实意、措施上真金白银、干劲上真刀真枪,书写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校样本。

    版权所有: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