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海 冯夏庭编辑: 管珊珊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更新日期: 2024-05-13
摘 要在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充分肯定学校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积极贡献,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做强优势学科,服务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
关键词一流大学;优势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东北振兴
2023年9月,在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充分肯定了学校百年来“始终以育人兴邦为使命”的办学实践和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积极贡献,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东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锚定“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区域振兴、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东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指明了坐标方位、锚定了前行航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优势。东北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深入实施思想引领工程,一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和研究阐释,持续开展“育人兴邦”大讨论,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真理伟力、思想伟力、实践伟力,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巩固拓展“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成果,努力探索建设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一融双高”建设示范高校,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奋力推进百年东大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勇担育人兴邦使命,践行高校“四个服务”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东北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以育人兴邦为使命,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积极贡献。”1923年,东北大学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在白山黑水间撑起了一面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旗帜。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大师生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作为第一所系统培养冶金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先后培养出包括70余位中外院士在内的4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被誉为“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回眸百年东大的每次转型发展,都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相连。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不断书写育人兴邦、育才报国的新篇章。
继续改革创新,高质量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寄语东北大学“继续改革创新”,指明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来源。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科研组织方式、保障机制综合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大力实施改革赋能工程,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创新,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攻方向,把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转化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学院等办学主体作用和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及发展潜力;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治理构建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破“五唯”为导向,构建精准科学的评价体系;深化资源配置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品质,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立德树人,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寄语东北大学“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指明了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传承、根本任务和攻坚重点。这就需要进一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树牢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坚定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两个字,东北大学书写了一百年,坚守了一百年,既有为民族解放抗战救国的流血牺牲、为建设新中国工业报国的求实创新,也有改革时期产业兴国的敢为人先、新时代科技报国的担当奉献。学校把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作为固本培元的重要抓手,始终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引领,全面推进爱国荣校“大思政课”建设,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基因和核心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使爱国成为全体东大人的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学校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深化“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和卓越研究生培养体系,推进复合交叉人才培养、本研一体培养、完全学分制、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健全以“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为载体的贯通培养链条;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加强优势专业体系、核心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措施,全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人才培养主体协同联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布局,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926年,东北大学校办工厂正式成立,开创了学校在生产实践中培育人才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积极倡导厂校合作,师生科研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深入企业一线解决工程实践难题,为中国冶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聚焦战略性重点领域需求,深化推进与央企、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构建金属冶金材料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联盟,完善校企“双导师”制,实施“一企一案”培养方案;协同区域重点行业企业,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以解决现实问题创造价值为导向,在科学最前沿和产业一线培养未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社会治理人才;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转化,以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传承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把全面领悟和深刻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核心内容。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以战略科学家支撑计划、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为主体的人才高地构筑行动,全面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雁阵格局;全面创新交叉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推进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人才特区建设,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团队整体活力的支持保障机制;培育优良师德师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奖惩激励措施,努力培育汇聚一批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顶尖人才、一流学者、教学名师和大先生,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做强优势学科,服务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东北大学聚焦“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目标追求,做强优势学科和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学科集群,为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立足优势特色,打造为国担当的学科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东北大学“做强优势学科”,是指引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科学指针。学校持续巩固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及优势工科学科群带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深入实施培优提质工程,以一流学科培优和培优引导行动为牵引,推进“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新一代冶金技术、深部工程与资源开发”4项引领计划,倾力将控制、冶金、矿业等学科打造成顶尖学科,全面提升计算机、材料、软件、机械等优势学科发展水平,努力在服务支撑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若干关键前沿领域取得系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提质、人文社科繁荣、生命健康培育”3项工程,面向未来布局培育更多优势学科增长点,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医工结合等新兴领域培育建设优势学科专业,强化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建设,促进战略新兴学科蓬勃发展,有效提升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支撑区域发展能力。
打破学科边界,以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倍增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学科交叉点往往是新的科学生长点和科学发展的前沿,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变革,孕育着无穷的发展潜力与活力。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持续健全交叉学科专业设置、人员双聘管理、学术评价、成果认定,以及科技人才培养“1+N”等政策体系,不断推动各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聚焦新材料、先进制造、真空科技和海洋工程等重要领域,大力建设以院士团队为引领,以青年创新团队为重点,以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为支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示范性学科交叉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形成和释放交叉融合的溢出效应、倍增效应。
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东北大学“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对学校全面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殷切期待。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持续优化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打好打赢科技攻坚战。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要求高校切实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持续推进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计划,按照“战略导向、统筹布局、重点培育、高质运行”思维,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组织与布局,构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科研体系,培育优秀基础研究人才。打破原有的学科发展路径依赖,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推进机制,实现科研大突破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建立有效率的科技组织。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完善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产出的评价考核机制、分类评价体系和政策资源保障,坚持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相结合,鼓励从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的源头和底层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理论与技术突破。
实施有组织科研,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要着眼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实施科技跃升工程,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推进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培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能力升级,聚焦解决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卡脖子”问题,提升资源供给安全保障能力;聚焦解决重大装备用高端金属材料设计、加工及制备“卡脖子”技术,一体布局“机理—工艺—装备—服务”全链条科学、技术与工程创新;聚焦矿产资源和冶金制造等流程工业多工序控制需求,创立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工业系统决策及控制一体化技术系统;聚焦智能工业提质增效迫切需求,攻克系统优化提质增效和工业智能共性底层“卡脖子”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支撑国家和区域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的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东北大学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学校充分认识把握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努力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为服务国家、报效桑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支撑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科技引擎。东北大学是在辽沈大地成长起来的大学,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共荣共生,必须立足辽宁、扎根东北,以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为核心深度融入东北全面振兴。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校地融合发展工程,成立合作发展委员会(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委员会),深化推进《服务辽沈振兴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围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推进东北大学创新港建设,集聚若干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中心,推动面向辽宁现代化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聚焦辽宁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需求,深耕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辽宁“数字蝶变”,建设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的新高地。深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数字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等成果转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持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特色,建设升级版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创新需求提升科技成果孵化能力,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衔接,为东北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服务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任务,与东北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高度契合,是学校的优势所在、使命所在。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上去思考学校的发展,以引领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服务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建立起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新型工业化学科专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服务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深度挖掘集成钢铁和信息产业链全覆盖的学科资源,重组“矿、冶、铸、轧、材”全流程学科链,加强信息学科对工程学科的“智能赋能”,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钢铁全流程智能绿色高质生产技术和有色金属加工全流程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聚焦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智能技术和系统集成等赋能产业升级,促进行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行业新质生产力;整合多学科力量,建好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黄金行业智库等特色智库,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东大智慧、提供东大方案。
作者:郭海,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冯夏庭,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新闻来源:2024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信息公开电话:024-83687329 ,监督投诉电话:024-83687318 ) 版权所有 © 东北大学 | 地址:中国 ·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 邮编: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