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东北大学诞生于白山黑水间。一百年来,它勇立潮头、砥砺前行,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
1928年7月,东北大学工科增设建筑学系,并招收了首届学生,这也成为全国高校的第一个建筑学系。9月,留美归来的梁思成应聘到东北大学建筑学系,任专任教授,不久改任主任教授。1929年3月,林徽因也应聘到东北大学建筑学系,任专任教授。
梁、林夫妇到东北大学任教,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建筑教育的新纪元,东北大学也因此与中国的建筑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在东北大学,梁思成既当系主任,又当主力教师;既当学者,又当勤务员,系里的大小事情他都操心筹划。林徽因既当教师,又当丈夫的助手,还要操劳家务,什么事情都少不了她。
一开始,建筑学系的所有教学任务都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承担。梁思成主讲中西建筑与设计,并增设专业英语课,亲自任教。
梁思成结合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模式开展教学,在学派上以“美学与技术综合”为主;在方法上采用师带徒,座席不按年级划分;在学制上设计课不随年级走。同时,增设了中国宫室史、营造则例、东洋美术史等课程,以期通过这些改革实现“东西营造方法并重”的理念,培养具有中国式建筑标准审美的建筑师。
梁思成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1930年末,建筑系期末考试时,有一名学生私携夹带作弊。梁思成知道后,立即作出决定:凡建筑系学生不论月考、期考,如查有夹带或互相通融事情,立即开除学籍,永不得回建筑学系受课,严格施行,决不宽贷。从此,建筑学系学风特别严谨,学生刻苦认真,考试时再未出现舞弊事件。
林徽因主讲美术与建筑设计课程。在上第一堂课时,她把学生带到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前,以现存的古建筑作教具,让大家从这座宫廷建筑的外部去感受建筑与美的关系。许多年后,林徽因渊博的知识、犀利的谈锋、爽快的幽默,仍让她的学生记忆犹新。
(1931年建筑系师生合影)
应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的同学陈植、童寯和蔡方荫,也先后来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老同学凑到一起,志同道合,把建筑系搞得生机勃勃。工作之余,几个年轻人还成立了“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今天位于吉林市的东北电力大学的校舍就是他们当年的作品。
(梁思成、林徽因在北陵进行测绘)
林徽因教学任务繁重,还经常给学生补习英语,天天忙到深夜。那时她已怀孕,但她毫不顾惜自己,还常与梁思成一起到北陵测绘各种古建筑。
可惜的是,这个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仅仅在沈阳存在了3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踏上了流亡的征程。但就是这短短的3年时间,建筑系就已经培养了刘致平、刘鸿典、张溥、赵正之、陈绎勤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大师。
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建筑系得以恢复。至1949年,建筑系已有3个年级的学生。刘鸿典、张剑霄、林宣、黄民生、张秀兰等人也相继到校,建筑系师资齐全、力量雄厚,形成了完整的梯队。
1949年,在原东北大学工学院与部分理学院的基础上,沈阳工学院组建成立。1950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鞍山工专合组为东北工学院,学校新校址位于长沼湖畔,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南湖东南畔。
(东北工学院(南湖校址)正门)
建筑系负责新校址的总平面规划及各系的教学馆、教工住宅区、学生宿舍区及实验室、工厂等的全面设计任务,并成立了设计室。建筑学馆等几大校园建筑便是在那一时期设计落成的。
(建筑学馆)
建筑学馆由黄民生主持设计,由刘鸿典教授带领孔令文、张靖宇等几名同学完成施工图。刘鸿典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被称为我国“建筑四杰”直系传人。建筑学馆采用不对称布局,体形错落有致,室内外空间渗透,造型优美,是在新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神韵与形式很成功的尝试,也是沈阳市第一座框架结构建筑。
1956年,高教部决定以东北工学院建筑系4个专业(建筑学、工业民用建筑设计、工业民用建筑结构、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为基础,组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即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的血脉在古城西安发扬光大。从此,东北大学的建筑学馆里没有了建筑学科。这一“别”,就是40余年。
直到2000年,东北大学设立城市规划专业,建筑系的“种子”才再度萌发,建筑学科在建筑学馆里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接。城市规划专业为本科学制四年制,本着“高起点,严要求,高效率”的办学思想,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建筑学馆)
2007年,东北大学新获批准的建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建筑系成立,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学制五年。2013年,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正式成立。至此,建筑学科在东北大学终于再次落地生根。
(责编:王斯文、汤龙)
新闻链接:http://ln.people.com.cn/n2/2023/0818/c400028-4053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