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工业流程、安全防控预警、高性能智能检测装置、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国家科技发展重点关注领域开展微纳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相关研究工作,在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国内外交流合作、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校/院“双一流”建设重要的学科增长点。研究所现有教师5人,其中,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1人,在读博士生5人,在读硕士生30余人。
研究所主要方向包括:微纳结构半导体、光纤、气体传感器及其信号的智能处理,新型感知器件与智能芯片,特种机器人传感器,新型仿生嗅觉味觉感知器件及信号处理算法,微纳结构光纤传感器和光纤动力学特性,超声波传感器新技术及应用,微弱信号的智能检测与分析,痕量检测技术与检测装置等。
研究所主要基于微纳米材料及结构、嵌入式系统和新型光电作用机理,探索高性能、低功耗、便携型的微纳传感器(网)与智能检测技术。将组成传感器的核心元件加工成微米或纳米级别的结构单元,进而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上调控传感器敏感性能,获得便携可穿戴的微小型传感器件,用于航空航天、智能安防、仿生机器人等高精尖技术领域。利用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复杂微弱感知信息的处理、分析和识别,重点是对不同感知方式所获复杂微弱信号的智能处理和特征提取,智能检测完备数据集的建立,计算智能算法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敏感机理和数据驱动融合的智能感知方法研究。可服务于局域物联网络,实现对空间环境或结构的网络化监测,进而构建空间传感信息网络模型,服务于工业系统、结构健康、环境污染和极端条件控制等生产和生活领域。
目前,已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青年项目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论文近50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建设目标:紧密围绕国家在检测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发高性能的先进微纳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流程工业、环境安全、智能家居等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领域,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微纳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领域的特色研究团队,取得国际一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