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前重温学时生活
汉卿会堂前合影留念
三月的春风让人沉醉,三月的季节充满温情。
2008年,恰值恢复高考制度首批大学生入学30年之际,东北大学七七金相同学相聚沈阳。这原本是由七七金相一班同学发起的一次班级聚会,消息发在校友网站上后,响应之热烈,竟让组织者有些措手不及。原来估计,七七金相一班的34名同学能够到会24~5人就相当不错了。可谁也没有想到,一下子来了60多人,其中金相一班30人,其余是金相专业其他三个班的,还有高温合金专业的。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么多同学纷纷前来?一位同学的感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是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让我们魂牵梦萦!
3月15日一大早,同学们乘车从下榻的宾馆来到学校。刚到北校门,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走出车门,一个个涌向校门。有的深情地抚摸着校牌,有的凝望着校门,有的眺望着主楼,一个个像离家多年的孩子回到家门口。过了好一阵子,在组织者的一再催促下,才勉强集合起来,在校门前留下 “全家福”合影。随后,大家驱车到汉卿会堂参观校史。听着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讲述,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一件件实物,同学们为母校的辉煌历史而震撼,为自己曾为之添上的一笔而自豪。当大家走出汉卿会堂时,心里默颂着“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由衷地感到是母校给予自己一生前行的力量。接下来,同学们在校园参观。整洁、美丽的校园已是30年前不能相比。包括主楼在内的五大主体建筑依然古朴雄壮,折射出东北大学厚重的历史。一幢幢现代教学场馆拔地而起,显示着学校发展的蓬勃生机。校内园林清秀典雅,道路通达有序,树木错落有致,草坪齐整密匝。看到这样的校园,同学们无不感慨地说:“这里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呀!”最后,同学们来到当年的四宿舍。这里已经没有旧时的模样,可同学们仍在努力的找寻自己曾经住过的房间,因为这里是昔日“三点一线”学习生活的起点和驿站。校园参观整整持续了3个多小时,大家毫无倦意,对母校的爱恋使大家的精神极度地亢奋。
中午,同学们在学校培训餐厅聚餐。许多老师应邀前来,有当年的系副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有现在学校校友会的领导,有留校任教的七八级学弟。首先,同学代表向各位老师敬献了鲜花。老师一个个的把同学拥到怀里,有的能叫出名字,有的叫不出,但那情景和见到离家多年的孩子或兄弟一样。要知道,七七级同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龄普遍偏大,特别是辅导员老师和有的任课教师与同学年龄相仿,当时感情交流就很充分,此时见面更是激动万分。同学们一个个一遍遍的向老师问候、敬酒,倾诉自己对恩师教诲的感激,汇报自己离校后的成长历程……一种浓浓的师生情激荡在人们的心头,弥漫在空气中。席间,当年的系副主任张毓�老师激动地对大家说:“我现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30年前我和你们现在的年龄相仿。大家知道,当年我以严厉著称,平时不苟言笑,批评同学特别狠。这是为什么?我希望同学好,希望同学们个个成才,我是爱学生的。而对于你们七七金相的同学,我从来没有严厉地批评过。因为什么呢?你们是文革后第一届通过高考选拔的大学生,在你们身上表现了其他届学生所不具备的长处,我是打心里喜欢呀!今天聚会,看到你们一个个事业有成,我非常高兴。我还要多活几十年,听到你们更多的好消息!”
下午和晚上,还有第二天上午,虽然安排了一点儿参观市容的活动,但主要还是相互交流。同学们一个个敞开心扉,争先恐后介绍自己毕业后的奋斗历程及现如今的境况。从大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毕业后的发展都比较顺利。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工作的已有相当多的成长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有的已是国内金属材料领域某一方面小有名气的专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大部分走上领导岗位,承担着一定的领导责任。还有一些经商办企业的成为厂长、经理或老板。对于这些人的成绩,大家发自内心地高兴,当然是为他们,但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对于发展不很顺利的同学,大家发出唏嘘叹息来表示同情,同时更多的是给与他们鼓励。大家归纳总结了一下,成功人生需要有“四气”。第一是“正气”,即品行要端正,走正路;第二是“才气”,即不能不学无术;第三是“志气”,即要有前行目标和努力方向;第四是“运气”,即要有机遇和条件。因此,大家一再劝慰那些暂时境遇不算太好的同学,千万不要泄气,一定要振奋精神,奋力前行,相信彩虹就在风雨后!
相聚是短暂的,离别的一刻到了。同学们或紧握双手,或贴身相拥,一个个泪眼朦胧,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的感恩、对同学的深情,依依惜别。大家期待着下一次相聚,不管时间早晚,因为这样的情谊完全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