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庆精神宣讲团 > 云端讲述 > 正文

微课堂第六期—油田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

【来源:大庆精神研究基地 | 发布日期:2024-04-02 】

 

大庆精神育人,铁人精神铸魂。欢迎来到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宣讲团微课堂第一季第六期。我是本期主持人刘焕玉。今天我们分享的主要内容是油田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

在会战过程中,会战队伍形成了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六个传家宝”。

“人拉肩扛精神”:由于会战上的猛,大量的钻井与基建器材需要运输和安装。在基础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会战职工,硬是靠人拉肩扛加滚杠的办法,把几十万吨设备器材拖到数公里外的井场上。

“干打垒精神”:由于冬季即将到来,为解决会战职工住房问题,会战领导机关提出借鉴当地群众打干打垒的方法,在生产同时,自己动手盖房子。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3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使会战职工渡过了第一个严冬。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会战初期,为解决填饱肚子问题,会战工委号召家属组织起来,自己动手搞农副业生产。1962年4月16日,钻井指挥部机关的职工家属王秀敏、杨学春、丛桂兰、吕玉莲,在45岁家属薛桂芳的带领下,到离住地15公里外的地方去开荒,用人拉犁开出了32亩地,当年收入黄豆1800公斤。

“缝补厂精神”:由于野外施工的特点,工人们衣服和手套坏得快,但又缺乏新物资。会战工委办起了一个缝补组,为职工缝补衣服。后来,油田生产规模扩大,缝补组扩大为缝补厂,从原来的缝缝补补发展到补旧翻新,基本上满足了油田职工的需求。

“回收队精神”:1969年,铁人王进喜提议并组织起油田第一个废旧材料回收队——钻探指挥部“铁人回收队”。王进喜带领回收队职工,到各个施工场地回收废旧器材。在“铁人回收队”的带动下,油田许多单位相继建立起回收队,节约了大量物资,解决了生产急需

“修旧利废精神”:为了使废旧物资再次发挥作用,1963年,供应指挥部率先成立了修旧队,承揽修复急需而又供应短缺的物料。1970年以后,各生产单位普遍建立了修旧利废车间、小组等,力求做到小材大用、一物多用等。

本期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弘扬大庆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