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科学研究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刘成斌:AI技术自主化的相对性与风险治理

   2023年3月10日下午2点30分,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成斌于文法楼A201作题为“AI技术自主化的相对性与风险治理”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袁小平主持,学院师生共计60人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刘成斌教授以ChatGPT为切入点,巧妙地勾勒出人类与AI的边界,并通过人工智能的基本理念,引出本次讲座的第一个核心内容:技术奇点。刘教授认为,从技术的掌握能力来讲,至少目前为止所有的技术都是由人来控制,但如果让人工智能掌握技术的话,有一天会超过人类的控制,那么这一天的到来就叫技术奇点。围绕这一概念,学界有两种基本立场,一种是“乌托邦”,另一种是“敌托邦”。而接着,刘教授提出了“机心”的概念,认为机心具有相对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工业技术的创造都是人类“机心”想象(形而上)的实践后果,即“机械”文明(形而下)。继而刘教授提出研究问题:机心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就此问题,刘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几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的技术变迁史,引导大家对机心及技术变迁进行思考。

其次,刘教授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刘教授指出,技术与人存在三重关系,第一是具身关系,强调“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技术融入到“我”的经验中,“我”是借助这些技术来感知的,并且由此转化了我的知觉和身体的感觉。第二是诠释关系,诠释关系中的技术问题在于工具和指示对象之间的连接者,如果文本的指示不明确,它的指示对象或指示的世界就不能够呈现。第三是他异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技术与人是一种竞争关系。计算机是他异关系技术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同时这种程度的它异性只是一种准它异性,技术在成为准它者后,也缺乏总体性。

随后,刘教授为大家剖析了技术发展与风险社会的关系。刘教授认为,存在一种代具论的观点,即以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成了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他介绍了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一书,以数字记忆为切入点展示了技术异化和外化人类记忆的方式。此外,刘教授还强调了科技社会学(STS)的使命,包括回应技术失灵、技术歧视、伦理困境及边界与滥用的问题。刘教授提出,工业社会产生了单向度的人和社会,单向度的个体大都是缺乏否定、批判和想像能力的人,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已经具体化到流行技术装置之中。

最后刘教授以《单向度的人》中一段文字为讲座结语:“对等工具的正确态度是技术的态度,正确的逻各斯是技术学,它是对技术现实的谋划和反应。在技术实现中,物质和科学都是“中立”的;客观现实既无目的,又不是为了某些目的而构造的。”

在讲座的最后,学院教师魏丹对于刘教授的讲解进行了纲领性的总结,并表示了衷心的感谢。针对讲座内容,刘成斌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讲座中,刘成斌教授的独到见解令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思考,还积极促进了学院学术交流,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主讲人介绍:

刘成斌,男,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社会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风险社会学等。先后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学术中英文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项目20多项。先后获浙江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学会十大好书推荐等多项奖励。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图文/陈芷茵 郭斌 吴思琪

值班编辑/唐欣愉 金铖锟 罗西子 田冉

责编/季亚萍 孙天翼

终审/周德忠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电话/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