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连载】余春明:西行日记
  • 作者:余春明 摄影:余春明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10-31字体:[
  •      
                                          
                                              6月29日
     
         威尔特郡(Wiltshire)这个城市位于英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巴斯旁边,我们从伦敦乘火车来到这里,安吉拉・霍华德(Angela Howard)来到火车站接我们,我们已经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了,但是在他们的家乡见面依然是特别的亲热。
     
    在Angela Howard家
     
      他们家位于风景优美的郊区,安吉拉开着车走在窄窄的乡间小路上,速度特别的快,欧洲人在窄小的街道上开车的速度总是让我们不习惯。这条已经存在数百年的小道以前是走着马车的,现在两部汽车相会要过去都有一些困难,中国古代的国道也比这宽不了多少,但是现在都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在英国,如同我们在伦敦常常看到带着礼帽穿着燕尾服的绅士,同时也会看到类似嬉皮士的年轻人一样,这个国家处处呈现着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社会并存的现象。
     
      安吉拉家位于小路的深处,是一座建于中国元代的房子,在他们家的墙上有一块砖头,上面刻着“1774”几个字,原来这座房子在1774年时倒掉了,然后于当年重建起来。安吉拉告诉我们,“基础都是中国元代的,重建于中国乾隆时期,”她幽默的说:“我的房子是元青花的底,乾隆时期的身体。”
     
      他们家到处都是中国瓷器,并有一个将以前的马厩改造成的中国瓷器博物馆,在他们生活起居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中国瓷器作为陈设。当我们在一起吃早饭的时候,她会拿出乾隆的盘子来盛着水果,每当我看见她拿着手提电脑,在古老的桌子上,身后是摆满了中国瓷器的墙面与柜子时,那种穿越时空,生活在古老与现代之间的感觉尤为特别。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的国人无论是真的收藏还是为财富而收藏,他们的收藏与生活似乎毫无关系,总让我觉得中国的收藏家缺少点什么。
     
      安吉拉在做学生时,迷上了中国瓷器,于是就和当时已经享誉欧美的中国纹章瓷学者大卫・霍华德(David Howard)学习,后来成为霍华德的第三任妻子。大卫・霍华德早年在二次大战时期当过兵,并从事过出版工作。他学的专业--欧洲家族的纹章学很少人懂得,所以他一边工作一边应一个朋友的要求,帮助朋友经营一个专门买卖西方家族纹章银牌的古董店,最后他们把这个古董店买了下来。现在,安吉拉一面做研究,同时一直在管理着这项业务。大卫・霍华德用毕生的经历研究中国纹章瓷,当他在买卖欧美家族纹章时,他的叔叔问他见过彩色的纹章吗,并带他去当时最大的中国纹章瓷收藏家家中,他一看到那些瓷器,立刻被迷住了,从此就开始了他毕生的工作。他在1974年出版了第一本《中国纹章瓷》,收录了两百多种中国生产的纹章瓷,同时也写了许多的论文和一些其他的专著,他写的《中国纹章瓷》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订制瓷器的家族和该家族的历史渊源,工作量非常大,而他的治学态度之严谨令人赞叹。在这段时间,他又在美国51个州举办演讲,并多次在美国东部的大城市、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等名校举办演讲,1997年他为香港回归中国写了《三个城市的传奇---广州,上海,香港》,同年出版了《中国纹章瓷》第二部,至此,他已经收录研究了中国纹章瓷近五千种,据统计,所有的中国古代生产的纹章瓷订单只有六千多种,他就研究出了近五千种,一辈子从事一项研究,从而完成了一项不可思议的任务,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当今浮躁的中国社会尤为可贵。
     
      霍华德于1997年过世以后,他妻子安吉拉继承着他的未尽事业,一方面继续完成没有收录的中国纹章瓷,另一方面依然在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演讲,去年五月份应邀来到南昌大学参加研讨会并做了演讲,之后一年多来也为南昌大学中国外销瓷的研究和收藏做了许多的贡献。
     
      安吉拉在自己的家里工作,她家里有一面墙装饰着中国纹章瓷的杯子,她和她先生都非常喜欢中国古代瓷器中的马克杯,她用他们的收藏在美国的一所古老学校(华盛顿大学)的博物馆中建了整面的马克杯墙,十分震撼,在美国也十分有名。因为她和她先生的研究成果,西方许多的家族基金会都委托他们给这些家族的文物做研究,比如说,英国著名的托维尔(Tower)家族,一份珍贵的中国纹章瓷文字和图画的订单由托维尔基金会交给安吉拉,并供她做研究用。当我拿着这件东西在观看,而安吉拉在旁边告诉告诉我这是实物原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许许多多博物馆梦寐以求而得不到的东西,也在存世不多的几件中国纹章瓷订单中,唯一的同时保存有图画和文字的订单。
     
     
    托维尔(Tower)家族的图案和文字订单
     
      在古老的房子里处处可见中国古代的艺术品,这种将悠久的传统与现代糅合在一起的感觉正是现代艺术家所追求的。
          
                                           6月30日
     
         Bath城市有一个现在九十多岁的香港人,用他毕生的收藏在巴斯这个城市建了一个博物馆--亚洲博物馆,亚洲博物馆坐落在巴斯的繁华街道旁,外面大门并不是很显眼,房子也是这个香港人早年买下来的一栋临街建筑。现在已经是巴斯最为丰富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博物馆。
     
      现任博物馆的馆长李东先生是一位来自香港的第二代移民,学的是艺术史专业,走进博物馆窄小的门厅,右边是一间小小的销售部,把博物馆带回家是西方各博物馆实施多年的一个理念,哪怕是这么小的一个私人博物馆,依然也有博物馆的藏品复制件和各种衍生产品的销售。这里同时也是一个介绍中国文化的窗口,还有一些比如筷子、灯笼等中国特有的文化产品销售。当地的孩子也会到这里来举办一些中国文化教育的活动,就在进门的左边,一个小小的房间里,他们常常会组织英国的孩子们来做中国剪纸、书法等活动。在这个小小的书店里,我意外的看到了一本早年购买过的中国古代瓷器的画册。当李东先生拿到这本画册说这是他们博物馆的图录并要送给我时,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原来这一本我在数年前购买的书就是来自于这个博物馆。
     
         该馆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在海外中国人私家博物馆中算是非常丰厚的,他们的馆藏十分丰富,并定期举办从青铜器到中国书画瓷器各种展览,在馆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精美的官窑和外销瓷,以及青铜器、彩陶等等。馆长李东告诉我们,这位收藏家早年在香港就对中国古代艺术品有兴趣,并从事收藏,后来来到英国定居,就把这些艺术品也带到了英国,七十年代建立了这个博物馆,后来接受了许多的捐赠,藏品也在不断的丰富。现在这位老人已经九十多岁,这个博物馆也由一个委员会来管理。
     
      在海外许多的中国人收藏中国艺术品,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异域文化环境里,收藏中国艺术品不仅仅是乡愁,也是这些中华子孙们坚守着祖先传统文化的一道防线。正如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马先生所说:“我们无论在有钱还是缺钱时候,都舍不得卖这些藏品,一方面这是父辈留下来的东西,于我们是个对祖辈的怀念,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卖掉,总是觉得自己是在败掉祖上家产。自己买的东西,代表自己在某一个阶段的一段经历,也是对我们祖先文化的一种坚守,如果卖掉了,感觉好像从自己身体中割掉一件东西一样,总是割舍不下。”
     
      许多的海外华人私人博物馆也就是这种情结下的产物。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