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社团巡礼】长风劈波逐梦 风逆我自昂扬
  • 作者:学生记者 陈臆安、邬珊姗 摄影: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2-05-04字体:[
  •   

    南昌大学大学生记者团创立于1993年5月4日,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承担校内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作品主要发布于南昌大学校报、南昌大学新闻网等平台。大学生记者团下设四个部门:综合部、摄影部、采编部、校报编辑部。

    作为校媒团体,大学生记者团坚持“以团为家、以家为本”的理念、“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的精神,以“有态度、有速度、有温度”为团训,时刻战斗在校园新闻宣传的第一线。“当你看见的时候,我和新闻同在纸上;当你看不见的时候,我和新闻同在路上。”

    以团为家、以家为本

    当通过笔试面试进入记者团,第一个遇到的将是你称之为“师父”的人。在你对所有新闻文体一知半解之时,是他教你如何写作;在你不熟悉校园情况之时,是他带你在诺大的校园里任意穿梭;他会告诉你,他从什么时候就开始期待你的到来,还有他想象中的你是什么样子。部委赵诗雨说:“刚开始收到师父发来的收徒短信时真的受宠若惊,师父也的确完全契合了我所有的想象,见面时在纸上列出要讲的提纲给我们讲解工作安排,给我带一大摞很有帮助的学习资料,会记住我的饮食喜好,我们一起学习、约饭、长跑、过生日,难过时有人倾听,迷茫时有人指引。”在这里,没有所谓的上下级之分,几年的师徒情,共赴有趣的大学之旅,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记者团一年一度的“最记者”晚会安排在每年的12月,是记者团最具特色的活动。各部门各出奇招,节目异彩纷呈,为不同性格和不同贡献的成员设奖项,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记者团成员紧密相连,装点专属于他们的盛宴。“我掷骰子加入了从未尝试过的跳舞小队,也算是大大体验了一把!日复一日的排练让《魔法的城堡》和《心引力》这两首串烧歌曲的舞步成为了我们的肌肉记忆,也让我和师叔们还有几个小伙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部委林可欣回忆起“最记者”晚会来依然热血沸腾。

    “最记者”晚会也是欢送记者团大三成员的一个仪式,在这个晚会上,太多人抱在一起哭过。18级的前成员邬珊姗感慨万千,她说记者团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在最记者晚会接近尾声时,当我握着记者证唱起我们的团歌《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是记者团无可分割的一份子,甚至感觉我是和音乐、和世界都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最近我竟然经常在想,什么时候我还能再参与一次合唱,就是那种尝试和大家再一起做点什么,不管昙花一现还是天长地久的,有些闪闪发光的事情。”

    迷失的人会迷失,相逢的人会相逢。当一个社团的例会、活动、革新、工作已经成为你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突然间你不得不与它分开,这其中的希冀与矛盾都凝成眷恋。“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拥有共同新闻理想的人,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永远有梦想永远被人爱。”骨干成员张莹说她会永远记得记者团陪她走过的这段时光。

    所谓昂扬——最是那一抹明媚橙色

    每逢迎新季,就在新生们在训练场挥洒汗水一整天后的某个晚上,记者团成员都会一起骑着单车在校园内环游,橙色的团旗在风中高高昂扬。他们会用最响亮的口号和最动听的团歌为即将到来的迎新推介会造势,为新生军训呐喊助威。在每一栋灯火通明的楼下,他们一起热血沸腾地喊出记者团的口号。

    “有态度,有速度,有温度!”

    “昂扬推介会,等你回家!”

    “最美时光有昂扬!”

    “长风劈波逐梦,风逆我自昂扬!”

    这是独属于他们的热情和昂扬。

    虽然不是记者团的成员,20级中文专业的谢婷见到此景还是不禁感叹,“超级棒的想法,我觉得他们真的好酷啊!”

    但他们并没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酷或者拉风,记者团的橙色的纽带挽结他们的姿态,让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大学生记者。若非身在其中,你可能很难理解是怎样的情怀将他们相连。前副团长曾宜奇是这样定义校园记者的,“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差事’,作为一名学生记者,不仅要吃得了苦,抗得了压,更要有新闻精神。” 夜行的旅人追逐的光,是他们眼底的一团火焰,他们正不断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实践着责任。

    有态度(立场坚定,导向正确)、有速度(行动迅速,追求时效)、有温度(人文精神、务实表述)是记者团的团训和方向。传播南大声音、讲述南大故事、记录南大历史,大学生记者团是大学生践行新闻理想与文学梦想的实践园地,是学生、学校沟通的纽带与桥梁。

    “为了挖掘新闻素材、构思选题策划,我时时刻刻都睁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里里外外扫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晚上室友们都睡沉了,我还对着电脑冥思苦想,一字一字地改,一句一句地删,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采编部副部长高晴晴这样回忆道。

    摄影部副部长姜毅俊一直坚持自学钻研摄影技术,是现在团内摄影技术最好的几人之一,问及原因时,他这样回答,“因为第一个学期的摄影培训全在周四晚上,我由于专业课冲突,基本都没去,所以只能自己在其他时间自己学。后来随着拍摄的照片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能感受到新闻摄影的魅力,我知道我的照片是有意义的。”

    记者团成员们时刻奔走在南大校园新闻的一线上。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团学生记者忙碌的身影。

    2021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同时也是南昌大学“大庆大赛”的荣誉之年。记者团也成为学校学生宣传主力军,他们用纸笔记录点滴,用光圈定格永恒,在各大会场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我们所有人都很开心可以参与到这种大型赛事活动中,这无疑是对我们能力的莫大肯定,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始之前,我们团队早已做好了各种准备,制定好了工作执行表,开了大大小小十余次的工作布置会,当真正‘上岗’时,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了然于心。虽然辛苦忙碌,但是非常充实快乐。”在“大庆大赛”年,前团长刘明洋在统筹协调社团宣传工作方面操心费力,在任期内,他也不断学习进步,尝试成为全能型新闻人,“我们知道校媒承担的永恒的使命和责任。作为记者团负责人,肩负重任,深孚众望,我一直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不敢马虎懈怠,坚持认真细致地做好日常工作。同时,我也一直以一种学徒的角色,悉心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我希望我能够不辜负肩上的社团责任。”

    疫情之下,他们又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当先锋作表率,积极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彰显责任担当。团长陈哲已经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个夜了,老师笑称,他是“住”在了办公楼,“长”在了新闻现场。他这样说道,“不仅仅是我,我们团内骨干成员都全员出动,坚守学校新闻一线,做好校媒本分,向外传播南大抗疫最强音,我们不能歇。”

    在新旧交织中自我追寻

    在新媒体时代,他们依然坚守线下推介会,前摄影部部长董自能在推介会上说,“我希望你们能常常想起,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我希望几年之后,你们依然保持现在的初心。”

    第二天,黄心宇在记者团笔试卷子上写道,“推介会最后,我看着合唱时的点点灯光也能那么明亮,看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一起坚持理想,汇集在一起发出那么耀眼的光芒。我想,自己虽普通了十余年,但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小星光,未来的路很长,或许也能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他们从报纸走来,但不止于报纸;他们以新闻为本,但也在不断探求新闻新路。导向性、真实性、权威性、创新性、时效性,依然是他们一贯的坚持与追求。时代浪潮向前,青年立于潮头,高歌猛进。

    在南昌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大潮下,记者团也在稳步求新:机构改革,裁撤新媒体部,聚焦中心业务;注重内涵建设,提升团队业务能力;加强对外联络,联络其他社团,与文学社团互动征稿;进一步提升融媒体思维,整合部内学生社团,参与组建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成为中流砥柱。相信,经过整合壮大后的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在学校学生社团中一定会发挥领军示范作用,独树一帜……

    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记者团每一次类似的探索都促使他们思考:他们未来是什么?他们还有哪些可能?

    二十九年来汇聚成为了团内所有人实实在在的成长瞬间,骨骼与梦想一起嘎吱生长,成为无数校媒人远行道路上的指明灯。

    日月积累、年年辉煌,藉着油墨铅字,记者团的事迹被记载、文化被传承,其荣光永在,辉煌不朽。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夜空中最亮的星

    请照亮我前行

    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

    和会流泪的眼睛

    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夜空中最亮的星

    请照亮我前行”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  航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