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师说】周文广:微藻世界的“早行人”
  • 作者:戴宇倩 摄影:戴宇倩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05-02字体:[
  •   

      

    本网讯(学生记者戴宇倩)4月23日一早,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了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周文广,他戴着一副细框眼镜,正伏案工作,办公桌上整齐地放满了中英文的资料、期刊,几株绿色植物衬得室内十分明亮。多年来周文广专注于微藻类研究并在教学上倾注着育人情怀,在交谈中我们逐渐走进他作为一个师者的世界。

     扎根母校的“海归”

    周文广先后在南昌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苏达明大学求学和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海外合作计划等项目,以及美国农业部(USDA)、能源部(DOE)、国防部(DOD)和交通部(DOT)等科研项目,丰富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他开拓了国际视野,并且吸收到不同教育模式的营养,这也对他后来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起到了重要影响。

    2015年7月,周文广在学校的真诚邀请下抱着回馈红土地,为国家做科研的梦想,毅然放下国外工作的高薪和平台,回到了母校南昌大学。“回来就是为了把工作干好,把学生培养好!”带着对科研与教育的热情,周文广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倾注自己的汗水。时间过去了近三年,他带领团队的奋斗成果已经初显

    目前为止已周文广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60余篇,被引2350余次。申请美国及中国专利20余项,受邀参加在该领域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40余次,他的团队在微藻及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早行”是一种情怀

    在学生们的眼里,周文广是一个效率高,习惯早起的人,有时学生们早上五点就会收到他发来的邮件。对于他来说,或许“早行”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对事业的情怀。

      周文广的激情感染着学生们,研究生陈杰同学说:“周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去尝试,敢想敢做,每次没有进展很沮丧的时候,他都给我们正能量。”勇于尝试的“早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付出,是对时间和效率的珍视。为了让自己每天的目标清晰起来,周文广会在前一天晚上提前将要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条上,第二天一早就能清晰有序地投入到工作中。

      周文广是微藻研究领域的“早行人”,也是利用科学研究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他带领的团队积极将其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融入畜禽养殖相关企业,在有效解决粪污综合防治和达标排放的同时,还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样“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为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周文广积极推动学术交流,近年来他邀请了二十余位学术界人士来校作讲座,其中包括资源循环学科发起人之一的金涌院士、美国工程院王兆凯院士、国家级人才冯玉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等。周文广通过开展讲座及师生面对面交流活动,为同学们树立人生榜样,注入科研精神正能量,用“早行人”的情怀感染并鼓舞着有志青年们。

    “藻行社”在路上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2016年周文广带领学生创立了“南昌大学藻行社。”“藻行”与“早行”谐音,蕴涵着“勤劳早起,敢为人先”之意。

      作为全国第一个以本科为主的创新创业类藻类学术研究型社团,充分激发了本科生的科研热情,营造出“上引导、下纳新”的学术氛围,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术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团队成立一年多以来,周文广倾注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平时不仅强调培养社员们的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注重人文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学院和相关企业的帮助下,“藻行社”成立了校内第三个面向全校师生的英语角,定期开展Topic  Discussion、Free Talk等形式的英语交流活动,还经常邀请校内外籍教师甚至国外的优秀教师参与其中,为学生们的留学深造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藻行社”的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热情,团队开展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多项突破,藻行社团员组成的创新创业小组还获得两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社团本科生在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和申请专利方面也收获颇丰,先后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四作者和第五作者发表高水平SCI期刊文章5篇,申请专利4项,其中1项获得授权。社团成员陈杰同学和刘雪莹同学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周文广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分获南昌大学2016和2017届优秀毕业论文。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