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邱萍:“化”育桃李,“学”无止境
  • 作者:学生记者 王焱茹 胡钰 摄影:学生记者 王焱茹 胡钰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3-09-08字体:[
  •   

    本网讯(融媒菁英班 王焱茹 胡钰)“为什么人体血液的pH值能稳定在7.35-7.45之间?人体血液的pH值又是如何稳定在7.35-7.45之间的?”分析化学的课堂上,她化抽象为具体的生活实例不断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平易随和、真诚幽默的邱萍,无论是走在校园里、站在讲台上,亦或是在实验室中,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温柔亲切、如沐春风。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二十载光阴扎根于此、反哺于斯,这位由南昌大学培养又扎根母校的教师,怀揣赤诚之心,饱含校友情怀,秉持敬业精神,牢记育人使命,坚守在科研育人的道路上,“化”育桃李、潜心教书育人,“学”无止境、勇攀科研高峰。

    她就是化学化工学院大学化学教研室主任、南昌大学第一批“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优秀指导老师——邱萍。

    “斤斤计较”的“科研探险家”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尤其要重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以研促教,教研相长。”邱萍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在她看来做科研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尤其是对于分析化学这样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要“安安静静看文献、踏踏实实做实验”。一直以来邱萍是这么说的,也始终是这么做的。

    本科阶段的她在大四时顺利保研,加入学界知名学者、我校化学系倪永年教授团队,又接着读完了硕博。回想起跟着倪老师的7年时光,邱萍总会想起每天早上7点50准时“盯”在实验室门口签到表旁的那个身影,一周六天,一天10小时,雷打不动、始终如一。

    倪永年教授对学生的严格深深地影响着邱萍,在工作上她同样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邱萍说,每天和分析检测的微克(10的-6次方克)、纳克(10的-9次方克)和皮克(10的-12次方克)打交道,不得不在实验中总要“斤斤计较”。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探险家”也有苦恼的时刻。研二时,邱萍在有机磷农药的电化学检测实验中碰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所检测的三种农药在电极上的吸附现象特别明显,农药的电信号重现性特别差,线性范围也一直测不出来,不断摸索却始终无法解决。

    “那是艰难的一个时期,一整年都没有做出任何东西”,迷茫、困顿、失意、痛苦,邱萍却始终没有放弃,静下心来阅读大量文献,一次又一次将实验推倒重来,踏踏实实地一步步探索,坚持到底不放弃,最终在导师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杂志(化学1区期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

    “细心、静心、恒心”是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自我不变的追求。二十余年来,她一共发表了50多篇SCI学术论文,曾获2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主持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厅级课题,带领学生多次获得“微瑞杯”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

    科研的旅途就像探险,曾经的她在导师的带领下满怀好奇地出发,一路穿越泥沼,跨过险滩,潜入了化学的海洋,如今她又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以细心出发、以静心攀爬,以恒心征服着新的远方。

    循循善诱的化学“说书人”

    “食盐和味精哪个更安全?含碘盐中的碘以怎样的形态存在?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是不是有毒?果蔬上的农药残余代谢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在大学化学的课堂上,邱萍往往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化为生活中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好奇心勾着同学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在理解中记忆知识,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一门好的课程应该是幽默有趣,引人入胜的。”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课程,分析化学公式繁多、原理抽象,甚至有些枯燥难懂。如何让课程变得有趣,是基础理论课程的难点,也成了邱萍教学改革的重心。

    在课堂上,邱萍基于教材,将重要的知识点认真细致地拆分讲解给大家,不仅注意贴合实际,更紧紧跟随化学领域的前沿成果,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时的讲练结合与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化学201班张颖说:课堂上的邱老师总是“元气满满”,面带笑容地给同学们讲课,“讲课自带吸引力,让人自然而然地就被吸引过去了,想走神都难”。

    每到课间休息时间,邱萍总会走下讲台,到学生中看一看,了解同学们生活学习情况。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生活中难解的心事、校园里有趣的活动,甚至近期的“网络大瓜”,邱萍总会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唠唠嗑”,了解大家所思所想、耐心解答疑惑和问题。

    除了“说书人”式的趣味教学,邱萍还是“编书人”

    “像分析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他基础理论是不变的,但我们还是应该跟随化学学科前沿的一些技术,与最新发展相符合、相呼应。”作为我校《大学化学》教研室主任,邱萍及其团队根据课时和学生专业特点,不断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新完善,更加结合前沿科技,提升应用内容,严谨治学、因材施教,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化学》,结合医学专业情况编写《医用大学化学》,被我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广泛使用。

    同时,教材里也加入了更多思政教育的因素,比如增添更多中国化学家的故事,展示其事迹中所反映的爱国情怀;将分析化学发展史与中国科学发展史相融合,突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知识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分析的重要作用和肩负重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等等。

    回想起刚工作时的自己,邱萍说那是自己最困难的时期,一边要继续着自己的博士学业,一边要“学着老师地样子走上讲台”,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所有的理论都要记在脑子里、所有公式的推导都要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板书,平均每学年承担超过32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课堂上的举例、问答的设置、师生互动……邱萍总要提前准备、在脑海里反复演练。

    就是在这样的一步步探索中,在和学生的一次次交流中,邱萍逐渐找到了“上课的正确打开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授抽象理论,以贴合实际、紧跟前沿的姿态把课程讲通、讲透。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一致好评,在2021年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化学”获南昌大学在线开放课程人气奖,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近五年来连续获授课质量优秀奖、授课质量优秀提名奖,学生评价均为“优秀”。

    温柔知性的科研“引路人”

    除了在教学上坚持“说书人”式的趣味教学,在学生科研层面的培养,邱萍也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有想法就一定要动手去做。

    只要学生提出新点子,特别是在进入实验室的初期,任何可以进行下去的方向,邱萍都会鼓励大家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即便花费时间、药品、金钱等种种成本,可能成果并不乐观,邱萍也总是让同学们动手试试,只要做出了成果,邱萍便会认真帮学生修改论文,争取发表。

    “当学生能够积累科研经验,并且发表文章,这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后面就很容易培养出兴趣,做的越来越好。”邱萍常说,在科研上,要把本科生当成硕士生培养,硕士生当成博士生培养,博士生当成小老师培养。

    化学类211班钟佳理说,自己刚进组时,第一次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面前汇报文献,上午就早早到了实验室,一直在修改PPT和练习,中午也紧张得没吃饭。等到下午文献汇报结束,邱萍第一个带头鼓掌,表示鼓励,还时不时关心他饿不饿。“很多小细节都让我觉得老师真的很用心,我当时的焦虑一下子少了许多,真的就让实验室变成了很温暖的地方。”

    提出想法积极鼓励,碰到困难悉心指导。有一次,19级本硕实验班化学专业的彭邹君在研究植物体内农药代谢时苦恼不已,对于种菜小白来说,如何把农作物种活种好是个大难题。怎么给植物剪根,怎么催醒种子,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洒磷肥,什么时候洒氮肥……邱萍一一指导,悉心照料,实验才得以成功。后来在邱萍的帮助下,彭邹君成功获得硕博连读资格,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ce7e074c48a94580bb546eb87bfdb2c8.png

    生活中,不论是课题组团建、BBQ(户外烧烤)还是KTV,邱萍总和学生“玩在一起”、“打成一片”。她总说自己是个“爱玩”的老师,中午去操场散散步,每周四下午打打羽毛球,假期出去旅游。“二十多年来几乎吃遍了学校的食堂”。年轻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因此学生们总叫她“邱萍姐姐”。

    d84ff786d54743fd86cb14ab438db784.png

    “我是化学学院普通的一员,只是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本科时进入化学专业,从此邱萍就把化学当做自己的孩子,27年的校园时光,从学生到老师,从本科生到教授,从青涩懵懂到业务精湛,和学校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前进,“最大的收获是爱上了化学,收获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廿载光阴授业解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邱萍以“探险家”“说书人”“引路人”的姿态,带着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学化学、用化学、爱上化学”,瞄准目标、笃行不怠,向着新的高峰攀登,向着新的远方启航。


    编    辑:程慧萍

    责任编辑:涂金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