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新闻】江西日报学与思周刊·新论|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赣鄱大地落地生根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4-12-31字体:[
  •   

    cf648703496c4a21b98ec521cae4a8f9.jpg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掌握好贯彻好这一重要思想的权威辅助读本。在《纲要》出版发行之际,12月13日,全省社科理论界召开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8位同志立足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扣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和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江西文化强省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不断开创我省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861f88a62e484727ad4bc49e60dba02a.jpg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梅 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蕴含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新时代推动赣鄱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守牢遗产保护这条底线。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持续推进万年仙人洞、靖安老虎墩等遗址考古发掘和景德镇申遗、万里茶道(江西段)联合申遗,提升考古遗址公园和古镇、古村、老祠堂、老建筑保护水平。实施“非遗点亮生活”江西行动,建设一批非遗工坊、非遗体验店、非遗展示馆,推进非遗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策划非遗过大年、非遗赶大集等活动。实施赣鄱文化标识打造行动,深化对江西诗派、江西画派、江西戏曲以及稻作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汉代文化等赣鄱特色文化的发掘阐释利用。

    践行为民惠民这个根本。深入实施艺术创作名曲、名剧、名展、名家“四名工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创排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舞台剧目,加大对《一个人的长征》等优秀剧目的传播推广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全面开展全省文博场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快省博物馆“故宫厅”等项目落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设施旅游功能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设施建设。

    抓住守正创新这个关键。做强古村落游、遗址公园游、历史街区游、文化研学游等新业态,打响“诗旅江西”“非遗江西”等文旅品牌,培育红色演艺、红色研学、红色乐园等新场景新体验。实施文旅产业倍增行动,加快落地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培育一批文旅龙头企业,深化“风景独好”旅游名县、名景区、名镇村评选。举办百县百碗、百县百创、百县百街等文旅消费活动,培育一批文旅消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写好交流传播这篇文章。用好用活陶瓷、戏曲、中医药、非遗、茶等赣鄱特色文化资源,策划开展“丝路回望 瓷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主题创作展等活动,打响新时代“陶瓷丝绸之路”品牌。深入实施“引客入赣”工程,开展“Discover 江西”海外文旅推广行动,引导南昌、景德镇等地以及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景区加强境外宣传推广,不断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国际朋友圈。加快省部共建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强与国际友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等合作,设立一批海外文旅推广中心。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

    f56a5df1055241c8a93ea3da9b73f848.jpg

    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  龚荣生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任务。对于肩负这一使命任务的主流媒体而言,必须坚持导向正、内容好、平台新,强化融合创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导向正才能正确体现党的意志。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也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主流媒体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强势地位,强在正气、强在导向、强在政治底色。广大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流,始终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近年来,全省主流媒体围绕中心大局、聚焦基层群众、坚守品味格调,推出创新思政节目、理论文献片、系列短视频等,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有效加强了科学理论、核心价值、先进文化的刚性供给。

    内容好才能真正吸引受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作出专门部署,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优先任务。今年以来,全省主流媒体竞相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创作标准,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的价值升华,推出了一批全国有影响、受众有反响的文化精品。

    平台强才能广泛触达目标人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各级主流媒体全面挺进主战场,逐渐掌握互联网的底层逻辑和用户偏好,在借力商业网站平台的同时,也积极为自有平台“导流”,倾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矩阵,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在江西生根、开花、结果。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ac88fe9803be4eafba84ccc0706338c7.jpg

    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李小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一重要论述为文艺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文艺战线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课题。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受益主体,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进一步立足职能、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文联“两个优势”,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和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扛起推动创作的应尽之责。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作品虽然是文艺家个体的精神创造,但它的源泉和沃土不在人的头脑中,而是在现实生活里。只有把个人的情感融入人民的集体情感和时代潮流之中,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要努力完善深入生活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引导文艺工作者迈开双脚、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艺术的创造。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需要夯实人才基础,抓实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关键在人。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名师带徒”中青年文艺家培养等计划。要通过集中各项优势资源,突出重点扶持,以重大现实主题为创作题材,举办各艺术门类重点作者培训班、看稿会、改稿会,有的放矢、按需施训。要引导文艺工作者处理好扎实深入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力求作品更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处理好专业素养与广泛融合的关系,克服惯性思维,积极拥抱新变化,拓宽新场域,将文艺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63cc28912873478b842d2bd572d0ee73.jpg

    江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汤水清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要求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阐释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省社科联将以此为新的契机,持续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基础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从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思想资源等方面深刻揭示这一思想的生成基础。

    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体用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框架、逻辑结构、概念范畴,从内容上完整呈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深厚学理和深邃哲理。

    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基础性、原则性的内容。我们既要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原创性理论贡献,充分展现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也要从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联系中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性、世界性创造,彰显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

    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江西实践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际,展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我们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全面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江西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揭示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总之,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的广度和深度,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江西的学术贡献。

    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伟大时代意义

    dbefe34e35954e689b0ff4753032a5d6.jpg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周利生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魂脉”与“根脉”契合融通下的创新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融通共生的重大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的新课题,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了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了文化进步,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实现了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时代建设取得的巨大进展和伟大成就,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和深厚的实践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对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必将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实践原则、实践经验和实践路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988722768be5479dab039ab6e9dca2ce.jpg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倪爱珍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和权力关系的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国际话语和叙事体系仍主要由西方主导。例如,在20世纪初存在一种论调,认为中国小说不如西洋小说会讲故事,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有关,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所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唯有自信,才能不盲从各种教条,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基础。比如,陶瓷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全面系统地研究陶瓷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还要研究它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之路。景德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是世界各地陶瓷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朝圣地”。对于景德镇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生产了多少瓷器运出去,而是创造了多浓的艺术气息引人前来。

    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从中国实践出发,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创造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经验、中国力量等用外国人能听得懂的方式讲述,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理论资源。比如,作为叙事学研究者,要深化中国叙事传统研究,加强对世界各国叙事传统的研究,关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催生的新叙事现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彰显人文学科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改造世界的力量。

    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

    90d8765061244a95b72926fd791796ba.jpg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晓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断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跃升。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在百余年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高度契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价值理念。

    “两个结合”是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脉”和“根脉”,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价值贡献

    ec2cd3085f034619a300a10fcb199dfe.jpg

    南昌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张新国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概括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智慧的继承和发展。赣鄱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文明的主体元素之一,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贡献巨大。“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与作为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宋明新儒学所提倡的为学之道内在契合,彰显出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活力的宝贵价值意蕴。

    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多层而一元、丰富而一贯。历史上的赣鄱文化,是儒释道互济互补的文化,而宋明新儒学是这三种文化思潮结合的典范。作为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宋明新儒学,既有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经世之学,也有以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性理之学,它们共同把中华文化推向了新境界。“明体达用”之“明”,说的是“知”,即追求真理、把握真理,并以之指导修养身心;“达”就不止说“知”,更落脚于“行”,即基于修养身心的知识与信念,需要在齐家、治国与平天下的具体实践中,才能真正贯彻与展现,而“体用贯通”则要求人主动投身于集培育卓越人格与创造美好社会于一体的现实活动之中。正是在这一点上,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国人基于觉解自身在自然宇宙中的卓越地位来现实地展现自我美德人格,从而开展值得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实践,连续性地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达到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其连续性展现进程中,从来都以发展、创新为旨趣。这种创新性始终显发出处于特定时代中的人的生活目的,既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又是多元、多维与多层次的,体现出包容性。和平性则包含人类身与心的和平、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和平以及更广意义上人的存在与广袤的自然宇宙的和平,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求大同、尚和合的终极发展追求。

    原文链接: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4/12/133068667.html

    编    辑:徐宇爽

    责任编辑:程慧萍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