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新闻客户端】李永绣:“土教授”的泥土情怀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4-12-15字体:[
  •   

    e04d766a0dbc4474a8b054cc73ed3176.jpg

    12月的一个清晨,南昌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永绣准时来到实验室,换上白大褂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身旁的一个灰色仪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测定稀土抛光工件表面平整度用的。“手机面板和盖板以及芯片加工都离不开稀土。”李永绣边操作仪器边说。

    李永绣是南昌大学稀土研究院院长,江西省稀土材料前驱体工程实验室主任。深耕稀土领域40多年的他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微信名叫“铽铕镝稀泥巴”,杯子上也印着“铽铕镝稀泥巴”字样,被同事戏称为“土教授”。

    1982年,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李永绣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加入该校稀土研究课题组。上世纪60年代末,赣州龙南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但开采工艺落后,导致资源浪费,于是,1979年,江西大学成立课题组,研发出新工艺。1984年,李永绣随团队前往龙南推广新工艺。

    上矿山、吃腌菜、住平房。那两个月,李永绣与矿工打成一片,“晚上打着电筒去矿上,回宿舍的时候已经到了深夜,生怕草丛里钻出蛇来。那时喝的水都是从县城拉过来的,洗澡用水滑溜得很。”李永绣笑着说。

    技术推广并非易事。“当时车间工人月均工资可达150多元,可观的收入令他们不愿冒险尝试新技术。”李永绣说。为此,矿里成立实验车间,给工人每月60元的保底收入,让他们一起试验。取样、分析、加料、出料、矿场、车间......生产实验24小时不间断。经过15天次的循环试验与优化,技术成熟后才让工人独立操作。令人欣喜的是,仅一个月后,产量增加了,质量提升了,消耗还减少了。工人们当月工资涨到400多元。矿里效益好了,工人腰包鼓了,李永绣的心中跳跃出科学的火花。

    一路走来,李永绣始终认为,科研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认准大方向,看到国家的需求。1985年,他在龙南稀土矿推广硫酸铵浸矿–碳酸氢铵沉淀新工艺,在全国应用了30多年。1988年,他将科研方向转向高纯度稀土精加工,通过产学研用,推出“高纯稀土氯根含量控制技术”“碳酸稀土结晶沉淀方法”“新型稀土聚氨酯高速抛光材料生产技术”等系列成果,在内蒙古、山东、甘肃、江苏等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进入新世纪后,又将研究重点聚焦于稀土微纳米功能材料及环境保护。

    12月的龙南,依旧草木繁盛。青山下,一渠清水蜿蜒而过。然而,15年前,这里曾因长期无序开采,植被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李永绣从国外访学回来,看到眼前满目黄土,非常心痛。当时,矿山已经废止了“搬山”的池浸、堆浸传统工艺,正在推行原地浸矿新工艺。“大家都觉得原地浸矿少挖表土、破坏植被小、不易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但忽视了其潜在的环境问题。”李永绣认为,原地浸矿工艺存在稀土、浸矿剂大量流失和管理漏洞导致偷采盗采频发、采富弃贫两大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损失,还带来环境破坏。为解决这两个问题,2012年到2018年,李永绣及其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花两个来月的时间蹲点在赣南,最终,提出多套能够解决现行原地浸矿实施矿山各种低浓度稀土和含铵废水的处理方法。

    2019年,李永绣又提出了绿色开采新思路。“原地浸矿开采没有系统考虑地质因素,也没有及时生态修复,又过量使用硫酸铵浸取剂,导致矿区水污染和滑坡塌方。‘采—浸—修’应该是一体的,要综合考虑,应根据生产勘探数据来确定是采取原地浸矿还是堆浸,还是两者结合。”4年间,李永绣团队研究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将探矿与浸矿技术耦合、浸矿与生态修复耦合,开发了以循环利用矿区铝渣为核心的非铵浸取试剂及其浸取工艺,研发浸矿过程监控和渗流调控新技术,提高稀土浸取率,消除浸矿过程及后续尾矿的水土流失和滑坡塌方。这些技术为我国稀土资源的高效绿色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李永绣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中国稀土分布图”,分布图上标注着科研单位、技术、人才。“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他指着地图说,与科研一样,人才培养同样要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需求。

    2020年以来,南昌大学成立稀土研究院,开办稀土实验班,李永绣担任责任教授。实验班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的培养机制,实行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育人机制。

    “实验班不将论文作为考评依据,鼓励学生将学问做到研究一线,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副教授刘艳珠跟着李永绣做了20多年的科研,她坦言,老师有自己的育人方法,他不仅把特色教材编写作为重点内容来推进,还强化稀土材料化学实验课程和生产实践,综合考评,为青年成才营造有利条件,打破成长天花板,鼓励其追求更高的价值实现。

    南昌大学稀土研究院的走廊,宽敞明亮。上课铃一响,学生们朝教室跑去。“稀土研究,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奔跑……”看着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李永绣欣慰地说,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对稀土的认知日益深化,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有些难题,想要破解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原文链接:

    http://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wap/2024/12/133058524.html

    编    辑:徐宇爽

    责任编辑:程慧萍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