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编者按: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师风,本网联合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打造“闻樟园”品牌,开展先进典型的采访工作,对学校第二届立德树人标兵进行系列报道。以资广大教职员工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共铸“三爱”新风尚。本期刊发“立德树人标兵”李占炳先进事迹。
2004年,李占炳第一次跨入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南昌大学前湖校园,作为新校区第二批学子,他满怀向往与期待。
2021年,李占炳端坐在白帆运动场学校办学100周年发展大会的会场里,作为南昌大学一名教龄七年的青年教师,他充满理想与热忱。
一直陪伴自己长大的梦想和七年在香樟树下的日日夜夜,催他回到这里,赓续情缘;朴素的使命感和自己于三尺讲台上的点点滴滴,浇灌着成长于此的小香樟们,不分日夜,多年不变。
给学生一个榜样:以身作则,勇往直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立志给学生一个榜样的李占炳也有自己的榜样——他的硕导和博导。谈起他们,李占炳仿佛回到了求学时的青葱岁月,正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那几年,为他如今完美诠释“榜样”二字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占炳在儿时就有了当老师的理想,不过在遇见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金立鑫教授后,他才更加明确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金立鑫教授很严格,他的严格是对学生的,更是对自己的,李占炳非常认同这种态度。
在他眼中,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就是认真备课、好好上课。课前李占炳通常会不厌其烦地翻阅四五个版本的教材,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用“吊胃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他会问“一个怎么样的人”和“怎么样的一个人”有什么区别。学生们往往会被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吸引,而他上课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风格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李占炳在南昌大学读研时的硕导陆丙甫教授则是力量源泉。他在考博时,陆丙甫教授害怕他信心不足、压力过大,没有用过多言语进行安慰,只是说“大不了再坚持一年,生活费我来出”。陆教授的话总是朴实简单,却句句烙印在李占炳的心中,促使着他不畏挫折、勇往直前。
在执教生涯中,李占炳也遇到过困难:初上讲台时他对“现代汉语”的讲授深浅常常拿捏不住。由于学生认为自己会说现代汉语,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学习;再加上这门课内容多知识杂,很枯燥,李占炳不敢讲得太深奥,怕大家听不懂,也不敢讲得太浅显,怕大家没兴趣。在上课效果逐渐变差、自己信心下降的情况下,李占炳决定回归学生的身份,去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该如何上这门课,还坚持每日看相关的课程视频……在不断地努力和尝试之下,他的状态渐入佳境,连续8次获得授课优秀奖(含提名奖),还先后获得“江西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江西省首届普通本科高校金牌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等奖项。给学生一个榜样,李占炳坚持以课堂以细节来向学生展示自己是如何做的。
给学生一份自信:潜移默化、含英咀华
李占炳曾给其他专业的学生推荐一些中文系的讲座,但是大家的回应并不热烈,很多学生更喜欢实操性、指导性强的学术活动,不仅仅是外专业的学生有这种想法,本专业的学生亦然:现代汉语枯燥晦涩、汉语言没有谁不会、学中文就业面狭窄……不少的学生还未深入进行专业学习,就已萌生退意。
同为中文系的学子,李占炳很理解学生们的想法。他经常告诉学生们:“文学,学的是思考问题的条理性、深度性,学的是解决问题的大方法,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升华。”不仅仅是口头表示,李占炳在课堂上更是言传身教,诉说着语言学的魅力。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他会咬文嚼字地讲解“我父亲”和“我的父亲”的区别;他会让学生们讨论“是否要恢复繁体字”,学生们在一个个例子中,慢慢领悟语言学的魅力。
在上过李占炳的课后,外国语学院的陈臆安对“中文”、对“语言”的看法大有改观,对“语言学”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它们的规则是相通的,并在专业分流时选择了偏语言学方向。中文系的车飞扬直言,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把日常生活放在语言学层面去思考,给了她全新的体验,让她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上一门课的刘馨怡表示,现代汉语的学习不会结束,求知若渴,含英咀华是最佳方案。
就业问题是中文学子的“老大难”。杨淳恺是李占炳带的2018级研究生,李占炳询问他的职业规划,并就此提出了个人建议。“老师当时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工作机会和岗位,让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够遇见这样一位老师。”杨淳恺说道。“东边不亮西边亮”,每当学生问及就业问题,李占炳都是这样回答,“中文学生的就业面其实很广,考教师、考公务员、进企业等都可以,只要努力,其他都不成问题。”他经常鼓励学生拿出南昌大学学子的底气和自信,给他们打下一针针的强心剂。
给学生一份动力:对症下药、刚柔并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李占炳拿出手机,开始每日的规定工作——删除微信信息。“删微信是为了检查有没有问题被遗漏了,学生收不到回复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执教以来,李占炳坚持每天花1个小时回答学生在微信上所留的问题,至今一直没有中断,同时,李占炳究竟是如何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呢?
他首先抓住了学生不敢提问的根源——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反而被老师责怪。“我告诉学生,你们问简单的问题,只会让我反思,为什么学生连这个知识点都没掌握,下次是不是要换个方式讲。我们是教学相长的,不要有太多顾虑。”这样简单的话语,触动了很多学生,让他们尝试去请教问题、自主思考。李占炳生动有趣的课堂设计,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学科的奥秘;热情坦诚的交流,鼓励着学生去表达自我的思考,就这样,一颗包容的心终让师生平等、共同进步。
而李占炳鼓励学生的法宝是——坚持无论何时都给予反馈。哪怕是早已下班的夜晚、本应休息的假期,李占炳看到问题都会积极解答。不仅如此,2019级研究生黄玉梅回忆,进入研究生阶段,专业书籍资料的检索和获取是一项比较耗时耗力的工作,很多资料都不容易查到。李占炳主动提出,“如果有难以获得的资料,可以直接问老师,老师一定帮忙检索。”提出问题被认真对待,遇到困难被热情帮助,逐渐地,负责的态度终让师生亲近,精益求精。
除此之外,李占炳在教学上采用“刚柔并济”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我建议他们在日常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比如聊天时尽量使用文字而不是发语音,不知不觉中语言素养就会提升。”李占炳一次次鼓励学生大胆抒发情感,帮助学生找回入学时的文学梦,朝更优秀的自己前行;李占炳也会在课上给学生们施施压,帮学生拉紧弦,“像大一的学生,我有时会问,大家高考分数相差无几,为什么现在就选择自我放纵,放弃保研的机会?让他们有紧张感。”努力会有希望,放弃只会失望,一松一弛地劝导中,学生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李占炳在香樟树下成长,又回到这里呵护着一棵又一棵小香樟,为他们培根土、浸雨露,带领他们在汉语言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他带给学生们的,远不只是一个榜样、一份自信和一股动力,更是多年如一日的激情与干劲,是对教师职业的爱与坚守。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我的使命就是,学校交给我的学生,我要教好;学校交给我的课程,我要上好;学校交给我的事,我要做好。”话音之中,窗外翠绿的香樟树叶在细风吹拂之下微微作响,应和着作为一个教师的初心和责任。
编 辑:刘 琳
责任编辑:许 航